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听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永川川剧三十余载重返蓉城 经典折子戏好评如潮
来源:渝西都市报 编辑:唐婧元 2025-07-22 12:31:40
【未用模板】永川封面4:3
1

蓉城舞台流光溢彩,胡琴高腔声动锦官。7月19日至7月20日,四川省川剧院“天天有戏·周末戏聚”携手重庆市永川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原永川川剧团)上演两场“川渝两地折子戏交流演出”。两地精心选送的8个经典与新编剧目荟萃一堂,涵盖胡琴、高腔、弹戏、灯戏四大声腔,为蓉城戏迷献上了一场川剧艺术盛宴,永川带来的4个剧目更是赢得现场掌声雷动,满堂喝彩。

经典荟萃,唱念做打征服蓉城戏迷

演出未启,戏迷已盈门。在四川省川剧院的演出中,《三祭江》(胡琴)、《舍子》(胡琴)、《凤仪亭》(高腔)、《佘太君巡营》(胡琴)等经典折子戏轮番登场。永川区精选《佘太君巡营》(胡琴)、《赵五娘吃糠》(弹戏)等4个经典折子戏,派出了王丽娜、蒋中亮、王心莲、刘少川等优秀演员。王丽娜在《佘太君巡营》(胡琴)中唱念做打功底扎实;蒋中亮在《舍子》(胡琴)中老生唱腔催人泪下;王心莲等主演的《赵五娘吃糠》(弹戏)则以柔美飘逸的唱腔直抵人心;刘少川、袁小燕在《该谁煮饭》(灯戏)中的诙谐台词引发全场笑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成都市民晏文琼表示,我是几十年的老戏迷了,一直喜欢看川剧。永川这边带来的折子剧很精彩、很不错,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也有创新的地方,让我们成都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川剧”,希望多多到我们成都来。

三十载重逢,川渝共护文化根脉

“这是自1991年后,永川川剧重返蓉城舞台!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永川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任杨军话语中难掩激动,我们也拿出了剧团的最佳状态和艺术水准来展现永川川剧人的水平,让成都的观众感受到永川川剧的独特魅力。

演员们纷纷表示,通过交流更深刻感受到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与多样魅力,坚定了传承地方文化的决心。“我看到了不同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戏曲艺术的多样性。同时,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让我对戏曲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我将带着这份热情和动力,继续为永川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十余人的演出团队承载着厚重的使命,此次交流正是《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后,川渝共建“巴蜀文旅走廊”的生动实践。演出中,永川带来的新编剧目《舍子》(选自本土改编剧《清风亭》)巧妙融合传统丝弦技巧,老生扑跌跪步间演绎骨肉抉择,令川艺学生彭菀桢直言“直击灵魂”。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学生彭菀桢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剧目就是《舍子》,蒋中亮老师的唱功太好了,在台上的舍不得、亲情感表现得非常好,把我都看哭了。这种有感而发的表演,让人震撼,直冲灵魂。”

以戏为桥,共绘巴蜀戏曲新图景

此次演出是川渝文化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自2024年《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在两地同步施行以来,川渝通过资源共享、人才互通,合力守护巴蜀文化根脉。两天的折子戏,既有《三祭江》的悲怆、《凤仪亭》的爱恨传奇,也有移植自《杨门女将》的忠勇豪情;而次日上演的《赵五娘吃糠》《杀奢》《该谁煮饭》及《单刀会》,或刻画坚韧,或演绎权谋,或引爆诙谐,或彰显英雄气概,充分展现了经典与新创并举的丰硕成果。当灯戏《该谁煮饭》的诙谐台词引发全场笑声时,川剧艺术跨越地域的感染力与两地携手传承的蓬勃活力,已然在掌声中交融生辉。

后台里,两地演员热烈切磋技艺;舞台上,永川新秀与四川名家互鉴共进。杨军透露,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了川渝两地川剧艺术的交流,为川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我们将邀请四川省川剧院的老师、编剧为我们指导,助力永川川剧艺术的发展,从而让川剧“活起来、亮起来、传下去”。

渝西都市报记者 张 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