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听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仙龙镇:创新议事协商 赋能乡村治理
来源:渝西都市报 编辑:张潆丹 2025-06-18 11:59:21

 

“太平桥乡村旅游升级”协商活动推动了太平桥村农旅融合发展,该村油菜花基地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文 刘 灿/图

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永川区仙龙镇积极探索基层议事协商新路径,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该镇作为2024年永川区推进镇街常态化制度化议事协商试点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完善基层议事协商体系为突破口,创新基层议事协商“新范式”,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基层治理之路。

改革动因:直击议事协商痛点

在推进基层议事协商的进程中,仙龙镇遭遇了诸多阻碍与难题。为全面梳理问题,该镇深入开展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发现基层议事协商存在三大症结。

制度规范缺失是首要问题。彼时,仙龙镇的议事协商处于“约定俗成”的松散状态,缺乏统一的议事协商目录、流程和组织体系。村民在讨论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时,内容杂乱、随意性大,难以迅速聚焦核心问题展开有效讨论。以石宝寺村道路修缮问题为例,由于协商流程模糊不清,多次讨论都无果而终,道路修缮工程也因此被搁置,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和该村的发展。

协商资源不充分也制约着议事协商的质量。一方面,协商形式过于单一,阵地有限,主要依靠传统的会议形式,群众参与多有不便,协商覆盖面难以扩大。另一方面,协商主体单一,专业协商人才匮乏,面对复杂的乡村事务,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支持,难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解决问题,导致协商质量不高。

协商成果难保障同样不容忽视。协商成果缺乏有效的落实与监督机制,公开不够及时、透明程度不高。好的协商案例不能及时总结,宣传引导效果不佳,难以形成社会正向影响和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使得一些协商成果最终沦为一纸空文,无法真正惠及群众。

面对这些难题,仙龙镇深知,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创新基层议事协商模式,才能为乡村治理打开新局面。

 区政协在仙龙开展社情民意面对面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改革举措:多管齐下破难题

为解决基层议事协商存在的问题,仙龙镇从制度机制、协商资源、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

在完善制度机制、夯实协商基础方面,该镇制定了《仙龙镇常态化制度化议事协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涵盖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村(社区)建设等8大类实际问题的议事协商目录、流程和组织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基层议事协商的规范性。同时,建立议题收集调研机制,成立14支由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党员干部等组成的民情收集小组,通过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等方式,深入社区、企业收集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累计收集群众意见300余条。此外,还建立了议题筛选机制,依据议题的紧急程度、受益范围、实施可行性等标准进行量化评估和分类排序,实行议题筛选全过程留痕管理,确保协商资源精准投放、高效利用。

丰富协商资源、提升协商质量是改革的重要一环。仙龙镇携手政协平台,开展多元合作,借助区政协“渝事好商量·永川你来谈”协商活动,建立仙龙镇协商厅,邀请政协委员、部门负责人、村民代表共同开展议事协商,促进各方充分交流,推动问题解决。依托区检察院检察官廖勇担任太平桥村第一书记的资源优势,吸纳区检察官、法官、先进典型等专业人才250余人,组建专业队伍,为协商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共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和普法宣传30余次。丰富协商阵地,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成立“蒋显明工作室”,利用党员致富带头人蒋显明等优秀典型的影响力参与矛盾化解;设立“太平检驿”,邀请区法院、区检察院干警开展法制宣传;争取项目资金打造议事协商亭,并将“议事点”延伸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确保群众有地方议、有渠道说。

加强成果转化、形成长效机制是改革的关键。仙龙镇建立协商成果交办清单,明确协商成果落实的相关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和验收标准,并将重大成果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确保协商结果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探索成果公开新机制,在仙龙镇“议事厅”外设立公示栏和意见箱,通过“四务公开”平台和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布协商结果,增强议事的参与度、透明度和互动性,同时保存议事过程和结果资料,强化社会监督。健全宣传舆论引导机制,线上利用网格群广泛宣传协商成果,线下注重经验总结,建立典型案例库,已形成10余个典型案例,为后续协商提供参考。

大事小事坐在一起出谋划策。

改革成效:乡村治理焕新颜

经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仙龙镇的基层议事协商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治理呈现出新的面貌。

制度机制的完善,使基层治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实施方案》的制定,明确了8大类实际问题的协商目录和流程,让基层议事有章可循。14支民情收集小组搜集的群众意见,精准筛选议题并分类排序,确保了资源的精准投放。在祝家坝大院风貌改造项目中,通过开展85次院坝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完成了12000平方米的风貌改造,泥结石路面、屋顶改造等项目都充分体现了群众意愿。其中,风貌改造墙绘方案经多轮协商调整,最终采用村民投票选定的本土文化主题,群众参与度达90%以上,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多元平台的赋能,让协商质量显著提升。2024年下半年,仙龙镇借助政协平台开展“金石村快递进村”“太平桥乡村旅游升级”两次协商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快递进村覆盖率提升至95%,惠及2000余名群众,解决了村民收发快递难的问题;太平桥片区游客量同比增长30%,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20%,促进了经济发展。镇级议事人才库吸纳的250余名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区检察院检察官驻村化解矛盾30余起,“蒋显明工作室”成功化解乡邻纠纷50余起,成为全区十个标准化规范化矛盾纠纷调解室之一。“太平检驿”开展普法宣传20场,法律咨询覆盖800人次,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太平桥村打造的“议事协商亭”和石宝寺村设立的5个田间“议事点”,全年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120件,协商效率提升40%,让群众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成果转化的高效,推动了长效机制的逐步形成。2024年落实3项重大成果并纳入村规民约,群众满意度达95%。发布的“金石村快递进村”“纠纷调解”等10个典型案例,新闻阅读量超2万次,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建立的协商成果数据库,收录议题150个、解决方案80项。形成了“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等可复制模式,推动金石村完成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建设,并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撤并场镇建制村寄递物流服务点建设,为后续项目节省调研成本30%,实现了基层治理从“短期突破”向“长效规范”的转型。

记者手记:

仙龙镇创新基层议事协商“新范式”,是一次成功的乡村治理实践。通过完善制度机制、丰富协商资源、强化成果转化,有效解决了基层议事协商存在的问题,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描绘出村民共治、共享、共感的乡村治理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