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的永川,桂山吐蕊,三河碧涛。站在神女湖畔远眺,唐代“永”字水形的篆文轮廓依稀可辨,而无人机航拍下的城市天际线正勾勒出新的发展轨迹。这座始建于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的古城,正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为指引,让古诗词中的山水意境与现代化都市的烟火气交融共生,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永川答卷。
以水为脉:
从“因水得名”到“生态筑基”
“附城三水合流,形如篆文‘永’字”,清光绪《永川县志》的记载,道出了永川得名的地理密码。
如今,这“永”字水系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动脉”。在中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永川实施三河汇碧生态修复工程,将昔日的防洪堤改造为12公里滨水绿廊,明代教谕诸华笔下“流成永字三江秀”的景致,化作了市民晨练时的鸟语花香、孩童嬉戏的亲水乐园。
“竹溪夜雨”曾是清代诗人李天英描绘的田园风光,如今竹溪流域建成的湿地公园,通过海绵城市技术实现雨水自然净化,年调蓄水量达80万立方米。当地一位学者笑着说:“以前一下雨就担心内涝,现在‘夜雨半蒿足’成了‘清水绕人家’。”数据显示,永川森林覆盖率达48.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此落地生根。
以文为魂:
让“古八景”活在当代生活
“八角攒青、石松百尺”,明代诗人笔下的永川“古八景”,正通过城市更新焕发新生。松溉古镇依托王士祯“峭壁临江势欲倾”的诗句,修复了临江吊脚楼群,张问陶“举酒空徘徊”的乡愁,化作如今“古镇夜宴”的人间烟火——非遗展演、川剧变脸与江风渔火相映成趣,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
更令人称道的是永川对“城市文脉”的守护。在旧城改造中,建设者们发现了清代“圣水双清”遗址的两眼古井,当即调整规划方案,保留古井并扩建为社区文化广场。“以前只在族谱里见过‘双泉泛波’的记载,现在孩子们每天都在井边嬉戏,这才是真正的‘古今对话’。”家住附近的退休教师陈老感慨道。目前,永川已完成14处历史建筑修缮,整理出版《永川古诗集注》,让杨慎、张问陶等文人的笔墨,成为城市中小学的乡土教材。
以路为骨:
从“陆路要冲”到“开放高地”
“向夕凉风起,人马俱欢声”,明代才子杨慎途经永川石盘铺时写下的诗句,道尽了这里作为成渝陆路要冲的繁忙。在永川国家高新区,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千亿,“不用燃双炬”的月光,照亮了车间里的智能化生产线。
城市发展的温度,藏在细节里。永川将中央“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要求融入“15分钟生活圈”建设:在石松路社区,闲置厂房改造为“邻里中心”,既有老年食堂的热乎饭菜,也有创客空间的咖啡香;在神女湖小学,“桂山秋月”的诗意被设计进校园景观,孩子们在桂花树下诵读“天香暗逐秋风回”,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萌芽。
山水与城市的永恒对话
暮色中的永川,三河交汇处华灯初上,江水中倒映着高楼大厦与古城墙的剪影。从唐代置县时的“因水得名”,到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这座城市始终在回答一个命题:如何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永川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当“龙洞朝霞”的意境化作生态保护红线,当“铁岭夏莲”的美景融入产业升级蓝图,古诗词中的“中式浪漫”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感可知的城市温度。正如当地一位干部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子孙后代提起永川时,不仅能想到GDP的增长曲线,更能吟诵出‘岁岁馨闻麝与兰’的千年芬芳。”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文 陈科儒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