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听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永川 因地制宜实施城市更新 建设有温度的人民城市
来源:渝西都市报 编辑:徐秋宇 2025-08-14 11:33:24
yxdsb0814004_001_03_s
yxdsb0814004_001_02_s
yxdsb0814004_001_01_s

夏日清晨的重庆永川三河汇碧片区,78岁的居民王德明老人沿着修缮一新的青石板路散步,指尖轻抚过老城墙的斑驳肌理。不远处,电影《我们的名字》剧组正在调试灯光,古街的灰瓦黛墙与现代摄影设备相映成趣。“住了一辈子的老地方,现在既方便又好看,连大明星都来咱这儿拍戏!”老人的赞叹道出了永川城市更新带来的深刻变化。

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方向。永川区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以“让老城区更有烟火气、书香味、岁月感”为目标,通过因地制宜的城市更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兼具文化魅力与民生温度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之路。

有机更新

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共生

走进永川骑龙街片区,斑驳的夯土墙与崭新的社区食堂隔街相望,老茶馆里的龙门阵与文创店内的咖啡香和谐交融。这片承载着三代永川人记忆的老城区,如今已成为“留得住乡愁、融得进现代”的鲜活样本。

自2019年启动城市更新以来,永川累计投入17.8亿元,改造老旧小区786个、1037万平方米,惠及居民超20万人。与单纯的“翻新改造”不同,永川的实践始终贯穿“有机更新”理念——在《永川区城市有机更新策划及营造指导》引领下,通过“规划引领、分类施策、绣花功夫”三大举措,实现历史文脉保护与现代生活需求的平衡。

在松溉古镇保护中,当地采用“修旧如旧”的工艺,对13处明清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植入非遗展示、特色民宿等新业态。古镇因此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非遗旅游小镇”名录,国家级非遗“松溉九大碗”制作技艺在这里焕发新生。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强调的,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永川的探索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

更新改造中,重庆市提出的“三师进社区”机制在永川得到生动实践,即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全程参与方案设计,累计收集居民建议2.3万条,形成“一楼一策”的精细化改造方案。石油汇碧苑小区加装电梯时,为保护一棵居民共同记忆的黄葛树,设计团队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最终实现“电梯绕树行”的巧妙布局,这一细节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

文化赋能

从“改造空间”到“激活价值”

“第一次来永川勘景就被这里吸引了——老街区的烟火气、新片场的高科技,正是我们影片需要的质感。”电影《我们的名字》导演周劼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这部以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参展影片身份亮相的作品,全程在永川取景拍摄,成为当地文化魅力的最佳代言。

永川的文化赋能实践,构建在“保护—活化—增值”的递进逻辑之上。在保护松溉古镇、板桥老街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当地着力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1个非遗陈列馆,培育区级以上非遗项目145项,让竹编、豆豉制作等传统技艺走进校园、融入生活。更具创新性的是,永川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通过科技影视产业实现文化价值的乘数效应。

总投资26亿元的永川科技片场,已建成国内领先的LED虚拟拍摄系统,吸引《熊猫计划》《难哄》等50余部影视作品前来取景,片场使用率保持在90%以上。这种“虚实结合”的拍摄基地与老城实景资源形成互补,使永川从“影视取景地”升级为“影视创作目的地”。重庆科技影视服务中心的落户,更让这里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的重要节点。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永川的实践恰是这一要求的创新落地。影视产业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更通过镜头语言将永川的文化魅力传播至全国,形成"城市更新提升文化品质—文化品质吸引影视创作—影视传播反哺城市价值"的良性循环。

民生为本

在“面子”更新中做实“里子”

“以前盼着搬走,现在舍不得走。”这是北山文化公园周边居民的共同心声。改造前,这里管网老化、道路坑洼;如今,社区食堂每天提供20元以内的营养套餐,康养中心定期开展免费体检,加装的23部电梯让“上下楼自由”成为现实。在2022年的满意度调查中,永川老旧小区改造获得99.7%的居民认可,相关经验成为全市申报国家激励的唯一区县。

永川的城市更新始终紧扣“人民城市”的核心要义,将“五大件”配套作为硬性标准——每个改造片区必须配建康养中心、社区食堂、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在同文里片区,通过整合闲置土地,新增停车位120个、充电桩48个、快递柜8个,看似微小的民生改善,却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永川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这一要求:在胜利路街道改造中,施工方特意保留了居民自发形成的便民菜市场,通过规范管理而非简单取缔的方式,既维持了市井烟火气,又改善了卫生环境;针对老年人口较多的特点,全区已建成5个养老服务综合体,让“老有所养”与“住有所居”同步实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永川创新建立“居民受益、企业获利、政府减压”的多方共赢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老旧小区的社区食堂、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实现可持续运转。这种“造血式”更新打破了城市改造“政府买单、群众受惠、后续难以为继”的困境,为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智慧韧性

为文化城市筑牢现代基底

暴雨将至的预警信息通过城市内涝治理应用精准推送至永川各镇街,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实时调整作业计划;在科技片场,LED虚拟屏实时生成的天气效果与实景拍摄无缝衔接——这座古城的“智慧基因”与“韧性品格”,构成了文化魅力的坚实基底。

永川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要求融入更新实践。2025年启动的城区最大规模排水管网改造工程,覆盖七条主干道及老城重点区域,通过八个月系统施工,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与此同时,城市更新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土地、房屋、人口等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支撑。

这种“软硬结合”的现代化改造,让永川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功能品质。正如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期间一位外宾的感慨:“在这里,既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也能感受到未来的脉动。”

温度源自对人的尊重。傍晚时分,三河汇碧的灯光次第亮起。古街的灯笼与片场的射灯交相辉映,居民纳凉的蒲扇与剧组收工的欢声笑语交织成歌。这幅生动的市井画卷,恰是永川城市更新的精髓所在——不是冰冷的建筑改造,而是温暖的人文关怀;不是割裂的保护开发,而是有机的共生共荣。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永川的实践表明,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既要守护青石板上的历史记忆,也要满足电梯里的现代期盼;既要培育非遗工坊的文化根脉,也要搭建科技片场的创新平台。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文 陈科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