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听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非遗传承润乡野 最美家风传巴渝 ——廖波、黄能平家庭以实干书写家国担当
来源:渝西都市报 编辑:徐秋宇 2025-09-25 10:34:37
yxdsb0925006_001_01_s

在永川的山水间,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用十八载时光,把非遗技艺从“老手艺”酿成“新产业”,把电商平台从“销售端”变成“富民桥”,更把优良家风从“小家庭”传到“大社会”。

这就是廖波、黄能平家庭——一个以学习立家、以匠心传家、以实干兴家、以大爱顾家的平凡家庭故事,如同一缕暖阳,照在非遗传承的路上,也暖在乡村振兴的田间。

以学为舟

从“打工者”到“新农人”的蜕变

“学习力永远比学历重要。”这是廖波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这个家庭最鲜明的底色。

2010年之前,廖波和黄能平还是在外奔波的打工族,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乡特产豆豉、皮蛋的独特风味,让他们萌生了“把家乡味道卖向全国”的念头。

“当时手里没多少积蓄,唯一的底气就是愿意学、敢尝试。”黄能平回忆,为了凑齐创业启动资金,夫妇俩咬牙卖掉了唯一的住房,改成租房住,在永川石油路开起了首家特产店。

开店初期,廖波给自己定了条“铁规矩”:上午卖一车货,下午卖一车货,卖不完不准吃饭。为了摸清市场,他带着样品走街串巷,从农贸市场到街边小店,硬生生用脚步踩出了销路,当年就赚下人生第一桶金60万元。可他没止步于此,2011年,当电商还是新鲜事物时,廖波又揣着攒下的钱,自费去学习电商运营,成了永川最早“触网”卖特产的人之一。

这些年,学习成为这个家庭的日常:2018年,廖波赴浙江大学学习电商知识;2019年,他带着孩子“重走长征路”,在井冈山感悟红色精神;2024年,为了做好茶产业,他专程去雅安学制茶,白天上山认茶树,晚上熬夜记笔记,最终拿下“中国制茶大师”“高级评茶师”称号;2023年、2025年,他两次参加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培训,把最新的农业技术和产业理念带回乡村。

“不仅我们学,还要带着孩子一起学。”黄能平说,每周五晚上的家庭会议雷打不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学习、谈工作、说感悟,连两个孩子都养成了“遇事先学、不懂就问”的习惯。

以匠为炬

让非遗红豆腐“活”在新时代

走进永川区来苏镇的“黄大嫂”红豆腐非遗博物馆,阵阵豆香扑面而来。玻璃展柜里,从民国时期的豆腐模子到现代的包装设计,记录着这门手艺近百年的传承史——而廖波、黄能平,正是这门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红豆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黄能平从小跟着家人学做红豆腐,深知这门手艺的珍贵。2017年,“黄大嫂”红豆腐获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又拿下“重庆老字号”称号。可夫妇俩知道,光有荣誉不够,得让非遗“活起来”,还得让村民“富起来”。

为了改良工艺,廖波带着团队反复试验,深研自然发酵技术,最终拿下国家级技术发明专利,把红豆腐的保质期从3个月延长到18个月,还开发出麻辣、五香、原味等7个口味。更让人暖心的是,他们投资680万元建成非遗博物馆后,第一件事就是免费为村民培训大豆种植、辣椒晾晒、红豆腐加工技术。

“以前种大豆没销路,现在跟着他们学技术,种出来的豆子直接卖给厂里,一年能多赚好几千块。”来苏镇塔园村村民李大姐笑着说,这些年,博物馆累计培训了600多人,带动1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连续15年分红,真正实现了“一门手艺带活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撑起一片民生”。

为了让非遗走进年轻人,夫妇俩还主动对接学校,把红豆腐制作课搬进了望城小学、来苏小学的课堂。“孩子们戴上小手套,跟着我们学磨豆子、压豆腐,眼里的好奇劲儿特别可爱。”黄能平说,每次看到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小份红豆腐,小心翼翼带回家给爸妈尝,她就觉得“这门手艺有接班人了”。

如今,“黄大嫂”红豆腐不仅走进了重庆各大商超,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博物馆里还代销了100多个区内外的农产品、非遗及老字号产品,成为永川非遗文化的“展示窗”和乡村产品的“中转站”。

以干为笔

用电商为乡村振兴搭“金桥”

“廖老板,多亏了你,我们的柠檬才没烂在仓库里!”2024年,永川区来苏镇关门山村的柠檬迎来丰收,可900多万斤柠檬却因销路不畅面临滞销,村民们急得团团转。得知消息后,廖波第一时间带着团队赶到村里,架起手机就开始直播。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永川本地的柠檬,皮薄汁多,泡水、做菜都合适!”镜头前,廖波拿着柠檬现场切片,还教网友做柠檬蜜、柠檬鸡爪,直播间在线人数一路飙升,第一天就卖出了5万斤。接下来的一个月,他带着团队驻扎在村里,白天直播带货,晚上打包发货,不仅帮关门山村卖完了所有柠檬,还延伸帮扶链条,帮助潼南、安岳两地卖了400多万斤柠檬,仅来苏镇的柠檬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

这不是廖波第一次帮助村民解难题。从2012年涉足电商以来,他就把“帮农卖货”当成自己的责任。在对口帮扶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时,他通过电商平台把当地的牦牛肉、青稞饼卖到全国,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每年对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消费帮扶金额超400万元,让山区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

“乡村振兴,关键是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廖波说,现在他正努力做一件事——邀请竹叶青绿茶团队来永打造永川黄茶品牌,拓宽永川茶品类和销售半径。未来三年,在全国建100家永川黄茶专卖店,用“三产倒逼一产二产”——前端带动茶农种好茶,中端做好茶叶加工,后端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村民跟着茶产业增收。

“我们想让大家知道,永川不仅有红豆腐,还有好喝不贵的黄茶,更有能让老百姓致富的好产业。”廖波表示。

以爱为弦

把小家温暖撒向大社会

“做公益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久的责任。”这句话,廖波夫妇记了8年,也做了8年。

2017年起,他们开始关注退役军人、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每年拿出5—10万元作为慰问金,还牵头成立重庆市慈善总会科艺善基金。每逢春节、中秋,夫妇俩都会带着儿女走进敬老院,给老人剪指甲、唠家常、送慰问品;开学季,他们会给山区学校的孩子送去书包、文具,还邀请抗战老兵给孩子们讲英雄故事。

2024年,他们又启动“特殊家庭送温暖”计划,预计为永川区500个特殊家庭每家送去价值200元的慰问物资——一桶油、一块腊肉、6斤面条、一筒藕粉、一罐奶粉。截至目前,已经走访了200多户家庭。“记得去一户残疾老人家里,老人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还想着我’,那一刻觉得再累都值。”黄能平眼眶泛红。

作为永川区人大代表,廖波还把“为民发声”当成责任:他推动多项惠民政策落地,协助5个品牌申报市级老字号,还在重庆白象街设立了永川特色农产品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永川特产。“以前是为自己的小家奋斗,现在觉得,能为大家做点事,才是真正的幸福。”

而在这个家庭里,“大爱”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2010年,廖波让在外务工的父母回永川安享晚年,婆媳之间从未红过脸;两个孩子从小跟着父母做公益,听老兵讲故事,如今都怀揣着从军报国的梦想。“我们没教孩子太多大道理,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廖波说。

从卖家乡特产的小商贩,到非遗传承的守护者;从电商领域的先行者,到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从温馨和睦的小家庭,到奉献社会的“大家”典范,廖波、黄能平家庭用十八年的坚守,诠释了“最美家庭”的含义:不是多么富有,而是把“小家”的幸福,融入“大家”的发展中;不是多么耀眼,而是用实干和爱心,为非遗传承添薪,为乡村振兴赋能。

如今,在永川的田野间、厂房里、校园中,还能看到这对夫妇忙碌的身影。他们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播撒在巴渝大地上,正慢慢长出希望的新芽。

孝老爱亲 助人为乐

见义勇为 诚实守信

敬业奉献 自强不息

欢迎推荐或提供线索

邮箱:2462074272@qq.com 电话:49500719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