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桥镇现有在管高血压2683人、糖尿病患者881人,这类患者老年人居多,看着他们就医多次排队,我就想让他们就医更方便。”今年3月,永川区板桥镇卫生院党总支书记樊超看到“两病”患者就医拿药情景,开始了新的思考。
4次排队,只为拿相同的药
高血压、糖尿病,简称“两病”,如今加大医保报销比例,显示了国家对该类人群的关怀。为了进入系统开药,排队挂号,必不可少;而患者通常爱去找高年资医生,这不又得排队;拿到处方后,缴费仍需排队;因混病种拿药,到药房取药也得排队……虽然“两病”患者每次拿的药都差不多,但一系列排队下来,据统计平均每人45分钟以上。为优化流程方便群众,樊超召集领导班子、公卫科等商量解决办法。
露天搭台,探索流程整合
板桥卫生院本就地盘狭窄,院内停车更显杂乱。加之病人排长队堵塞医院出入口,车辆进出也增加安全隐患。
“你们把车停靠到附近单位停车场、街边指定地点去吧,把医院腾出来。”该院清理院内环境,得到了职工积极响应。
今年5月,该院在院内搭台,为“两病”患者开展流程整合的集中服务:即逢赶集日,将“两病”患者的检测、挂号、看病开药、缴费、拿药等实现门诊“一体化”服务。此举得到了“两病”患者的一致好评。该镇柳溪村村民72岁的叶万群表示:“以前找医生开一次药,要多次排队,很不方便,现在几分钟就完成了。医院还设置了‘人脸识别’系统,没带医保卡的,刷脸也可拿药,非常方便。”
打破壁垒,创新服务提质
系统性流程再造与服务整合,显著提升基层慢性病管理效率与服务体验,这让百姓就医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然而,随着夏季到来,露天集中服务炎热无比,就医环境亟待改善。经专业机构安全分析,对该院门诊部的两间办公室进行了合理打通,独立设立“两病门诊一体化”服务专区。“安装了空调,患者就医体验更好。”该院副院长刘应丹说,小改革带来了大方便。
流程深度融合:构建“监测—建档—诊疗—药事—随访—宣教”六位一体的整合型服务链条,实现体征监测(血压/血糖)、挂号建档、医师诊疗、药品调剂、门诊随访和健康指导等服务环节无缝衔接。具体来说,针对“两病”专区服务,该院对全院人员进行了整合,逢赶集日,村医、家庭医生、行政后勤人员、门诊医生等参与其中。乡村医生轮流排班,开展体检、健康宣教,每次1名;1人负责挂号;两名医生坐诊,负责开出药方和医患沟通;1人负责收费、结算;1人负责发药或指引去打针。
空间功能重构:设立“两病”服务专区,整合检验、检查、挂号、取药及公卫(家医)服务团队,实现人员、设施、服务三重聚合,有效解决基层慢病管理中常见的“三长一短”(等候就诊、缴费、取药时间长,医患交流短)问题。
“这样一来,减轻了药房、收费室的压力,患者看病拿药更加方便,时间从45分钟大幅缩短到10分钟内,服务效率提升75%以上。”樊超说,现在,为方便“两病”患者,该专区门诊提前到早上7点半上班,一般上午9点前完成。结束之后,除坐诊医生外,其余人员就回到原岗位,由坐诊医生对后续零散患者开展“一窗通办”全流程服务。
因为流程再造,健康宣教效果更好,医从性增强;病友之间互动交流增多,提升了健康宣教效果。欧家坝村村民熊新国88岁了,她之前服药无规律,时常头脑昏昏沉沉,现在家庭医生和病友的提醒下,坚持天天服降压药,头脑清醒了许多;年轻医生参与坐诊,增加了与“两病”患者沟通交流,促进业务能力提升……
今年5月1日至今,该院“两病”门诊服务高血压患者5969人次、糖尿病患者2357人次。通过系统性、集成化的服务设计,真正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服务更精准”,为全市基层慢性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板桥经验”。
接下来,该院将继续深化“两病”门诊服务内涵,拓展健康管理路径,并进一步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患者全程管理,助力“健康永川”和“健康重庆”建设。
采访后记:
板桥镇卫生院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两病”患者,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探索并实施“两病门诊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成为全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亮点。它的好处在于:将传统“挂号—看病—缴费—取药”四个环节深度融合,缓解了群众就医过程中的“等待焦虑”,提升了就医满意度。集成创新,打造“6合1”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多赢。无论是“两病”患者,还是其他疾病患者就医,都更加方便快捷;而高年资医生压力得到缓解,年轻医生得到锻炼;“两病”人群集中就医,相互宣教效果更好。
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