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八月,热浪翻滚,永川区双石镇牛尾铺村的通草种植园内一片繁忙。通草种植园负责人蒋元春正指挥村民们抢抓农时,将一捆捆2米多高的通脱木茎秆收割归仓。谁能想到,眼前这片葱郁,4年前曾遭遇“滑铁卢”——酷暑之下,1.2万株通草苗仅存活200株。从濒死绝境到亩产值超3万元,蒋元春的“通草传奇”,不仅是一场技术攻坚的胜利,点燃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希望之火。
绝境重生
200株幼苗点燃创新之火
皮肤黝黑的蒋元春,创业履历写满“跨界”:从摩托车厂到建筑工地,再到厕改工程,他始终在寻找突破口。在一次实施厕改工程中,目睹村民挖野生通草日入千元,他敏锐捕捉到商机。
然而,2022年雄心勃勃承包46亩土地、投入1.2万株种苗,却遭遇重庆盛夏的残酷考验。“通草娇贵,温湿度差一点都不行。”蒋元春回忆,看着投入“像被太阳蒸发”,九成种苗枯萎,仅剩200株在焦土上挺立,“那会儿整夜睡不着。”
痛定思痛,蒋元春开启了“疯狂学习+实践”模式。白天蹲守田间,记录每片叶子的状态;深夜打着手电巡查,像呵护婴儿般调整遮阳网、测试墒情;抱着《通草种植技术》钻研到凌晨。
真正的转机源于一场“土法”技术革命。在不断改进管理技术的过程中,蒋元春还自研有机肥料,让通草成活率最终突破90%大关。同时,他凭着曾在建筑工地工作的经验,在自家院坝里捣鼓起来。汗水浸透的3个月,他用建筑工地上的旧电机、齿轮等零件,硬是敲打出第二代取芯机和切段机——刀口角度经反复试验优化,效率提升3倍。
立体生金
一亩地刨出三重收益
2024年盛夏,种植园迎来历史性丰收。晨光中,工人们采收着高约2米的通脱木茎秆。这些茎髓雪白如玉,经脱取、晾晒即成珍贵中药材“通草”,具有清热利尿、通淋下乳等功效,市场紧俏。
“去年亩产干货35公斤,每公斤420元左右,产值约1.5万元左右。”蒋元春抚摸着饱满的茎秆,笑意从眼底漾开。但这仅是财富拼图的第一块。
采收后,工人们手持改良刀具,利落切割留存的矮桩苗。“这些苗子每株卖2元,亩产3000株就是6000元收入。”蒋元春介绍道。锄头起落间,更大的惊喜破土而出——淡黄色的根系被小心挖出。“这个通草根为隔年采收,今年是通草根采收的第一年。预计根系亩产600斤,保底价10元/斤,又是6000元进账。”
算盘一打:成品药材1.5万+种苗0.6万+根系0.6万=亩产值约3万元。这个数字让前来取经的农户瞪圆了眼:“我种三十年玉米,亩产不过千把块,还是这个收益高。”
绿染乡邻
小通草激活共富链
财富的沃土,滋养着更大的梦想。在种植园务工的村民周大姐算着账:“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目前,园区常年吸纳6名村民就业,采收旺季用工达15人,去年发放工资数万元。
通草产业的潜力远不止于此。蒋元春指出,国内通草年需求量约2000吨,而当前种植户总供应量仅1000吨左右,巨大缺口让价格长期坚挺。
站在田埂上,蒋元春指向远方,蓝图已然铺开:他正筹建育苗基地,计划将自有种植面积扩展到300亩。“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他说,“我现在准备再扩大种植面积,最终达到300亩的种植量。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在我的带动下,能够把周边的农户也带动起来,让他们也来种植通草,形成一个产、销链条,真正实现共赢。”
从200株绝境中咬牙坚持,到创新“三重收益”挖掘土地最大价值,再到主动带动乡邻共建产业链,蒋元春的创业历程,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这株看似普通的通脱木,在永川双石镇的沃土上,正茁壮成长为带动一方百姓增收、激活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的“黄金草”。
渝西都市报记者 张玲 文/图
 
         
             
     位置:首页
              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