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西亮证姐”“四川江油校园霸凌”等事件接连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纵观这些事件的处理,官方反应不可谓不迅速,处置不可谓不果断。然而,通报之后,部分网络空间仍涌动着质疑的暗流。这并非处置本身的问题,而是民众对“公权力如何行使”这根敏感神经的又一次强烈触动。当官方通报与公众情绪之间横亘着信任的沟壑,我们不得不审视:公信力的基石,究竟在何处松动?
民心的疑虑,往往源于个别案例累积的信任损耗。每一次权力行使失范、程序不够透明,都可能成为侵蚀公信堤坝的蚁穴。当公众习惯性地以质疑的目光审视官方结论时,折射的正是对权力运行机制深层的不安与期待。这份敏感,是社会监督意识的觉醒,更是对权力回归其本源的深切呼唤——公权为民,其行使必须经得起阳光的检验与民心的丈量。
重塑公信力,非朝夕之功,更非空言可成。它需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坚实保障,更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实践。当交警的日常不再是“罚单”的代名词,而是路口守护安全的温暖身影;当城管执法不仅限于“管理”,更致力于秩序与民生平衡点的探索——权力行使的日常点滴,正是公信力最生动的注脚。
可喜的是,已有诸多实践为公信重建照亮前路。昔日《谭谈交通》之所以深入人心,在于它撕开了冰冷的执法外壳,谭乔警官的幽默执法、人性化劝导,使公众在会心一笑中理解了规则的温度。山东、四川等地热播的《问政山东》《阳光问廉》等节目,则搭建起干群直面沟通的“舆论场”。镜头前,尖锐问题无所遁形;镜头后,推动解决雷厉风行——将问题“晒出来”、把承诺“亮出来”、让结果“看得见”,正是以公开透明的实践为信任充值。
公信力的塔基,在每一次权力的规范运行中垒砌,在每一个民生诉求的真诚回应里加固。当权力放下身段,走向阳光,俯身倾听,以看得见的行动回应看不见的焦虑,公信之塔才能重获坚不可摧的基石。这并非对权力的削弱,恰是对其本质力量最深沉的唤醒与回归。
悦 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