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听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校园里的“民生答卷” ——永川区中山小学开放体育场所小记
来源:渝西都市报 编辑:徐秋宇 2025-06-21 08:29:55
p1_s

在永川城区,有一所“年轻”却带着岁月温度的学校——中山小学。它的校舍是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的老建筑及校区。这里,有109户居民、某单位100余名工作人员与中山小学全体师生共用一个大门。每天傍晚6时许,这里便会准时上演“运动交响曲”:老年匹克球队的“噼啪”击球声、小学生足球队的欢呼声……这座曾因场地限制略显局促的老旧校园,正以开放的姿态,书写着“共享共治共护”的民生答卷。

开放的初心

从“一个人的遗憾”到“一片区域的幸福”

在中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龙江的记忆中:自己小时候就读的村小,乒乓台是学校旁一个老爷爷提供的旧门板,放学后总是打到天黑还没尽兴,老爷爷硬要收回门板,不得不恋恋不舍地回家。“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张固定的球台,该多好。”这份藏在记忆里的遗憾,成了他推动校园开放的最初动力。

2022年8月,刚调入中山小学工作的王龙江在征求校内居民意见座谈会上,得知附近居民有体育锻炼的需要,却无锻炼场所的苦恼。“场地是公共资源,为什么不能让老百姓一起用?”于是,王龙江做了个大胆决定:把运动场向社区居民开放。

居民们听说后,拍着大腿说:“中山小学这一举措非常好,让老百姓感受到了温暖。”王龙江说,这句话让他更有底气:“开放不是简单的开门,是要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教育资源是全民共享的。”

开放的密码

从“粗放管理”到“多方共治”

开放容易,管好不易。中山小学的运动场,每天要接纳学生课后锻炼、居民日常运动,周末更有社区赛事——如何平衡教学与民生需求?中山小学探索出一套“时间+主体+科技”的管理模式。

时间上“分众定制”:工作日上午8时30分至10时,中山小学的匹克球场供永川老体协人员使用;工作日下午放学后6时至9时供附近居民使用;周末及节假日向居民全天开放,寒暑假则延长至早6时至晚9时。

管理上“多方联动”:学校成立由校领导、安稳办、体育教师、后勤人员组成的管理小组,联合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建立“信息共享—问题反馈—应急处置”机制;招募退休教师、热心居民组成志愿者队,协助引导停车、维持秩序,破解“人力不足”难题。

安全上“科技护航”:校门口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居民可线上预约、实名认证后刷脸进入;运动场周边24小时高清监控全覆盖,关键区域设置安全标志和使用指南;每学期组织保安、教职工开展急救培训,急救箱等设备设在操场边。

开放的温度

从“一方受益”到“双向奔赴”

“以前打球没地方换衣服,只能揣着衣服到处跑;现在有了更衣室,还有水洗手,跟专业场馆一样的。”退休教师陈阿姨的话道出了居民心中的喜悦。中山小学在开放中坚持“民生无小事”,把服务做到细微处:增设更衣室、卫生间、饮水机,按篮球、足球等功能划分区域;组织体育社团与社区居民开展友谊赛、趣味运动会等赛事,让学生的活力与居民的热情碰撞出温暖火花。

最让居民津津乐道的是“夜间照明”的升级。去年座谈会上,有居民反映“晚饭后想打球但天黑看不见”,中山小学立即协调加装路灯,如今晚上9点前,操场依然灯火通明。开放两年来,许多大学生、学生家长、居民自发成立志愿者团队,在开放时段协助管理,有效缓解学校人力压力。

暮色中的中山小学,运动场上的笑声仍在回荡。这里没有崭新的建筑,没有昂贵的器材,却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情怀——当校园的围墙变成连接的桥梁,当教育的资源化作民生的温度,这座“年轻又老旧”的学校,正书写着融合教育最温暖的注脚。

渝西都市报记者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