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及农村合作经济、农业经营体制发展规律,顺应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趋势,找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方向,今年,永川区大力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着力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永川区农业农村委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务实工作,为推进“三位一体”改革,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农业力量。
发展农业产业。永川区农业农村委构建“13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区粮食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48万吨以上。打造“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主要包含茶叶种植11万余亩、食用菌栽培(占重庆市场半壁江山)、水果种植20余万亩,以及蚕桑种养业,建成全市首个现代化蚕桑产业园,实现365天全周期智能化养蚕,初步形成集现代蚕桑农业生产及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产业转化和科学研究前沿阵地。
开展社会化服务。围绕耕、种、防、收、烘等关键环节,为种植农户开展生产托管服务,2023年,全区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15万余亩。2024年,全区开展水稻等作物单环节、多环节生产托管服务6万亩,计划投入粮油作物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400余万元。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3年,扶持国家级示范社5个、市级及区县级示范社9个、农民合作社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建设1个、农民合作社办公室观察点1个、家庭农场23个。截至目前,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00余个,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2024年计划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生产设施条件改善)项目,确定扶持对象27个(由家庭农场项目和合作社项目组成),补助相应资金。
打造农业品牌。组织茶叶、豆豉、食用菌、蚕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茶博会、成都糖酒会等展会,举办“永川秀芽”杯川渝合作采茶大赛等,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促进成渝两地农展会区域联动,拓展品牌市场,提升品牌知晓度。2023年永川获评全国“特色魅力茶乡”称号;“永川秀芽”2024年品牌价值评估达到34.32亿元,占重庆市茶叶品牌总价值的73.63%。目前全区有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118个、有机食品9个,获评重庆最美绿色食品企业7个、最佳绿色食品4个。
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通过“单村独资”“联村合作”“镇街合作”“跨镇合作”“区域合作”“跨区合作”等方式,建立发展“强村公司”,目前,全区“强村公司”公司共80余个。打破行政界限和资源要素流动壁垒,积极探索“跨村发展、股份合作”为主的“飞地”抱团发展模式。目前,已实施三教镇玉峰村、何埂镇花园村、南大街街道大南村3个“飞地”抱团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为48个村增加经营性收入约150万元。
据了解,目前永川存在产业规模发展不均衡,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带动农户和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管理不健全、财务不规范、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都对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困难。
永川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永川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把稳粮保供作为一体化推进永川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设低碳茶园,优化茶叶基地,延伸加工链条,深化“三茶融合”,全力塑造“永川茶”品牌。引进、培育高端设施蔬菜龙头企业,推广蔬菜智能管控系统、AI智能蔬果生产大棚等高端设施农业。引领食用菌产业智慧化迭代升级。做好现代蚕桑及高新生物技术产业;积极推动农村市场主体联合发展。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绿色生态发展、市场营销等,加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探索强村富民综合改革,“三变”改革与市场主体联合合作,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路径。探索农业“标准地”、村集体“公司化”改革,推动“村企联合”发展,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在稳粮保供中作用发挥机制等;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积极推进水稻、生猪、茶叶、青菜头等农业保险规模,加大争取市农担公司、农业风险贷款补偿基金对农业生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