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2014非遗活动古琴进社区永川行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4-11-13 20:28:12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一种汉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把遗产交给未来

秋棠輶德 指上清风

——2014非遗活动古琴进社区永川行

 记者 袁园/文  陈仕川/图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一种汉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把鱼养在水里 保护“活文化”

       11月12日晚,“把遗产交给未来”——2014非遗活动古琴进社区之“秋棠輶德”音乐会,在永川文化艺术中心奏响。来自社区的普通市民近距离的感受到古琴这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独特的魅力。

       “輶德”,出自《文选·班固<幽通赋>》:“守孔约而不贰兮,乃輶德而无累。” 李善注:“輶德,德轻而易行也。”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德行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蔡邕的《琴操》也这样记载:“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在琴音虚实相生,空灵含蓄的意境中,除了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之外,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德琴操与君子的“德行”完美对应。

       德从古琴美好的传说中来。伯牙弹琴与子期的知音之遇;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琴瑟和鸣”;嵇康面临死亡赋《广陵散》的英勇无畏;诸葛亮悠闲琴音退雄兵十万成竹在胸的睿智;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真淳率直等。这些动人的故事都从生活中来,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与中国人审美追求和道德追求融为一体,一直影响到今天。

       德从好琴的传世之心中来。历史上好琴者,从孔子到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王维、李白、白居易等都是琴不离身,也流传着不少咏琴诗篇。从古琴艺术发展史来看,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在先秦两汉时期,古琴已经是文人赋诗弦歌的重要工具,到魏晋时期,古琴的品格被士大夫的精神品格所浸润。唐朝文人雅士与琴更是密不可分的伴侣。古琴的气质似乎与文人雅士的精神取向息息相通,这种传世之心就是爱国之心,传承民族之魂。这份传世之心为之一系与优秀文化的不解之缘,几乎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一把好的古琴具备了奇、古、透、静、润、圆、清、均、芳“九德”。 演奏时,操琴者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弹拨琴弦,左手按弦取音,挥手之间,如听万壑松风,心被流水洗涤。琴音就是这样,温润心灵、触动灵魂,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穿透力量。古琴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相通,它是有声之画,无声之诗,在韵律和顿挫间表达简单朴素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中国人的含蓄和内敛,是淡泊明志的道德追寻,是厚德载物的君子之心,更是凝魂聚气的精神力量。

       如何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让悠悠的古琴声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文化需要培育传承者,培养欣赏者,探索一条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我们看到,主题为“把遗产交给未来——2014非遗活动古琴进社区”的活动就是这样创新传承,将高雅的传统文化带到百姓家门口,深入广大百姓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把鱼养在水里,保护‘活文化’”。只有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坚持文艺引领时代风尚,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古老的遗产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只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中国民族才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归去来辞》 演奏者:刘霦月
 
 
 
 
 
《流水》 演奏:兰滇军
 
 
 
 
 
《碧涧流泉》 演奏者:王 颖
 
 
 
 
 
《阳关三叠》 演奏者:吴 红
 
 

 
 
《酒狂》 演奏者:兰静如
 
 

 

《秋风词》 演奏者:贺小军
 

 
 
       “秋棠輶德”古琴音乐会曲目赏鉴
 
       《秋风词》(演奏 贺小军) 出自民国初年《梅庵琴谱》。此曲据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这首词。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月,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抚桐引操,批栎习习,微音攒越,馀响飘迈让整首曲调显得凄婉动人。
 
       《归去来辞》(演奏 刘霦月) 据王心葵先生《玉鹤轩琴谱》传谱,授自高松如先生,写陶渊明《归去来辞》意,有雍容平淡、急而不乖,安闲自如之景象,尽得潇洒不群之天趣,听其音而得其人也。林语堂说: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虚简朴的乡间诗人,一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表现这种爱好人生的情感的就是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酒狂》(演奏 兰静如) 相传阮籍所作。此曲是琳琅满目的古琴曲库中一朵分外夺目的奇葩。首先它是古琴曲中仅见的三拍子曲式,其次它的曲风张扬、情感激越,在以崇尚中和为主流的古琴文化传统中独树一帜。该曲短小精悍,结构严谨,句式简练,意味悠远。由于具备了诸多出众的特点,《酒狂》得以流传千古,并至今仍深受琴人的喜爱。
 
       《阳关三叠》(演奏 吴红)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唐代,绝句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音乐使许多优秀诗句得以广泛流传,这首脍炙人口的唐代诗篇《渭城曲》是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创作后被谱入乐府。因末句重叠歌唱三次,故又称《阳关三叠》。这首琴歌流传之久远、流行之广泛,足以居唐代诗歌之冠。后人更是以“阳关”为题表达别离之意,以此曲做为“送别”与“友谊”的代称了。
 
       《碧涧流泉》(演奏 王颖) 出自《古冈遗谱》。是岭南琴派重要的传统曲目之一,相传由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作。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流水》(演奏 兰滇军) 中国传统音乐代表曲,从缓慢的散板、清澈的泛音到疾速的滚拂,表现了滴滴清泉、涓涓细流直至滔滔江河、浩瀚大海的不同景象,将水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还流传了一个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伯牙的《高山流水》到了唐代被分为《高山》和《流水》两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感受古琴的魅力
 
       邱振邦(南山琴社副社长):主题为“把遗产交给未来——2014非遗活动古琴进社区”的活动在全国演出100场,南山琴社承办其中的20场。今天我们走进永川,为永川量身制订这场命名为“秋棠輶德”的古琴音乐会。“秋棠”指永川,古昌州所在地美誉“海棠香国”;“輶德”是说古琴在儒家文化中承载了礼乐教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传承历史的需要,也是践行核心主义价值观的需要,通过欣赏古琴艺术之妙,提升文化修养。
 
       代永强(永川区文广新局局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古琴有3000多年历史,最具中国味道。今天古琴艺术家们把阳春白雪送到我们家门口,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古琴知识的活动,让我们品味古琴天地人和的人文精神,领略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刘阿本(画家):古琴的发展使得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自身的价值,由物质转变成一种特有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在《流水》这个古琴曲中流传着伯牙和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古琴的音韵清和妙雅,似江河、铁马、春风小溪、鸣虫莺唱等自然声音,是先贤们用自己的思想融万物灵性而成的曲艺。传承曲艺就要在技法、手法、指法上下功夫,从当下人们的思想上生活上找到出发点。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与其它民族乐器合奏,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艺术才能感染人。
 
       小桥老树(作家):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到目前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是一个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民族,其强大凝聚力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文明而非其他。中华文明是宠大体系,体系构建需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参加。从这个角度来说,古琴进社区是一粒文化水滴,毫不起眼,但是所有水滴汇集起来,就形成中华文明的大海。水滴越多,大海越深越宽,这是水滴的意义和价值。
 
       小诸葛(网友):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充分说明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我非常赞同并支持“古琴进社区”活动,让我国的传统乐器发扬光大。
 
       钟立兴(画家):琴棋书画历来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书画和棋一直活跃在民间,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分别拥有大批的不同区域的代表人物;古琴排在四艺之首,如今却遗憾地成了最小众的艺术,似乎离大家有点远,也就显得有点儿知音稀少,甚至高不可攀。曲高固然容易和寡,但曲高也未必一定和寡。我们相信,弹的人多了,听的人就多,听的人多了,知音就多。非常期待古琴的妙响,能够经常性地萦绕在百姓的耳旁和心间。
 
       张小红(区妇联):高雅艺术走进普通老百姓。这些艺术,不能只是束之高阁,要走进老百姓,才能有生命力,对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修养,综合素质有益处。如果能再伴有钢琴、交响乐什么的更为丰富的演出,我觉得会更好。
 
       谭立杼(区文联):我觉得古琴进社区这样的活动真是太好了,当第一眼看到宣传展架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看时间地点是否合适,能不能带孩子去听一下。没想到都很合适,再回头看看演奏的曲目,虽不熟悉,但是单单听名字就觉得很古典、很婉转、很美丽。现在都是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享受高雅艺术的机会,不要说孩子,就连我们大人也不了解古琴,也从未走近过古琴,所以,对晚上的古琴演奏非常喜欢。更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越来越多,让老百姓除了打麻将、跳坝坝舞,还有其他既愉悦身心又提升修养的活动。
 
       王梅(茶山竹海街道):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传统的古诗词的歌曲演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不改革创新,听众越来越少,先辈们创造的、曾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遗产如果在我们这一代衰落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何意义? 要继承,要创新,首先应分析听众急剧下降的原因何在。我认为,除了文化大环境的变化以外,节奏太慢,与当代人的生活节奏格格不入;音乐表现程式化,通常不同内容、不同感情、不同音调,却拘泥于同一种流程的表现模式,难以激起当代人情感上的共鸣。创新能否成功?成功的标志又是什么?我认为一是要使当代听众、特别是青年听众爱听、喜欢;二是老听众也承认它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两点缺一不可,否则就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