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东方梵高”陈子庄也是杰出的书法家(三)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4-10-27 21:46:35
在一般人的眼里,子庄先生可能不善楷书。因为他的书法总是给人粗头乱服的感觉,用笔、结字都不太讲究。

图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二
        
         子庄先生对草书的学习较早。他在60岁后所作草题款中自言: “早年余喜草,日挥万字,三十年未曾梦此也。”可见他30岁左右时“日挥万字”,对草书是下过苦功的。从他早年的题画书法中,可以看到他对草书的驾驭能力,他的很多字法、笔法意志直接来自草书,除了前文所提到的1946年题山水画行草书、1960年春题《蜀中牡丹》外,还有1951年春题《花鸟》、1962年秋题兰花小品等等。他留下的草书作品也非常精彩,在现代书画家中,很少有人草书达到他这样自如的境界。他在1964年3月13日为明珍作草书条幅(如图1):“昔张南本见孙位画水能得其法,叹曰,同能步入独胜,遂意画火,亦得其妙,吾人治学当思专善胜于同能十倍矣。一九六四年岁次甲辰三月十又三日,明珍贤契属书,十二树梅花屋主任书于成都。”全篇笔势连绵不绝,一气呵成,以中锋行笔为主,线条回环跳荡,凝练、瘦劲,富有弹性,充满了鲜明的节奏感和抒情性,荡气回肠,深得怀素《自序贴》神韵。他在60岁后所书的草书杨万里诗《幼圃》(如图2):“寓舍中庭劣半弓,燕泥为圃石为墉。瑞香萱草一两本,葱叶蔊苗三四丛。稚子落成小金谷,蜗牛卜筑别珠宫。也思日涉随儿戏,一径惟看蚁得通。早年余喜草,日挥万字,三十年未尝梦此也。为荜屋贤契书之,不可为他人看。石壶六十后。”线条简、静、轻、灵,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八大山人草书的意志。1964年3月16日草书清代吴德璇《初月楼古文绪论》选段,一张小小的扇面上用行草书写了近200字,笔挟风雷,密不透风,写得满不在乎,豪迈之气溢于言表。子庄先生不但善写今草,还对章草也有所涉猎。二〇〇四年永川陈子庄纪念馆开馆,曾展出过子庄先生的一件章草扇面,写得很精彩,只可惜照片拍得太模糊,未能留下来。从他1962年春节题《蔬果图》(如图3)的书法看,有很强的章节笔意。在他的楷书、行书提款中也时常夹杂着章节的笔意,很好地调节了书写的节奏和氛围,能平中见奇又很协调,可见他对章草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子庄先生把这种对草书的理解,把这种草情草意很好的融入自己的书法和绘画创作中,以洗练、概括、精湛的笔墨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艺术境界。他的山水、花鸟、人物有很大部分都是以草书笔法写成的,成为他的书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更彰显出他鲜明的艺术特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三

图四
 
         在一般人的眼里,子庄先生可能不善楷书。因为他的书法总是给人粗头乱服的感觉,用笔、结字都不太讲究。殊不知他的楷书也很有特色,只是不像一般人写楷书那样精雕细刻罢了。他认为“馆阁体是官书,是奴才对主子用的,必须写得恭而敬之。与艺术是追求背道而驰,不必学。”所以他早年以颜、柳楷书入门,后来对魏碑、二王小楷广泛涉猎,在他的画上时常能见到小楷题款。如1965年6月题《梅花》扇面小楷,用笔爽利,转折处锋棱毕现,有魏碑风味。1972年6月题山水画《绿竹助秋图》楷书(如图4):“沈若舟云,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盖有意不如无意之妙耳。壬子六月又题。”楷书结字,而以行书笔意为之,间以少数章草笔画,显得活泼、生动。他说:“写楷如写草,写草如写楷。”“常人写楷书慢,写草书快,其实要楷书写得快,草书写得慢,要达此境很难。”从他的题画楷书可以看出他行笔是比较快的,因此气韵流畅,无丝毫做作、雕琢的痕迹。1973年冬他题杏图小楷(如图5):“癸丑之冬于锦里东城,为罗巨白写杏,石壶。”用笔精到,结字平中见奇,多欹侧之势,摇曳多姿。他说:“凡小楷,均须于朴实中寓风韵。晋人小楷只是古朴而无风韵,若以之题画,需稍加改变,增其妍丽乃可。”真可谓这件题画小楷最好的注释。子庄先生题画的楷书还有1972年春题山水画“踏破门槛石而来”、1974年为志存同志题山水扇面“两岸穿花远,千峰落照深”等等。总的感觉是笔姿丰润,点画精到,行笔较快,中、侧笔锋并用,善于运指。正如他所言:“写小楷就靠指法。王羲之善小楷,当用此法。”他说:“写小楷讲风致,风致在笔姿上体现。”“中锋取质,侧锋取妍。王羲之用的是侧锋,因而王书妍美。”“王羲之的字雄强妍丽,多侧锋。”其妍美处得二王精髓,挺劲处有魏碑风韵,姿态横生处似见瘦金体的意态。他尤其喜欢二王小楷,所得尤多,但从不斤斤计较于面目的逼肖,而是从气韵上去接近他们,别具匠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六

图七

图八

        子庄先生学习篆刻的时间也较早,20世纪40年代曾在重庆大雅堂、淳辉阁挂笔单刻印。重庆《人报》副总编王振江好印,收藏齐白石等著名印人印章若干,他曾高润格向子庄先生求印,一时传为佳话。子庄先生认为绘画和刻印是相通的:“画理通于篆刻,艺术之理均相通。”“吾丘衍所著《三十五举》,讲治印之虚实、阴阳、照应等变化,共35例,甚有见地。非唯治印,我绘画亦从中汲取了不少东西。”他认为“吴昌硕和齐白石诗、书、画、印都大气盘旋,很不容易。”于是对吴、齐二家用功很深,又辅以汉砖、瓦当文字,遂自成面目。文化大革命期间,子庄先生被抄家后,所有印章一枚不剩,其后所用印章都为自己所刻。为了刻好印,他将一本《封泥考略》从头至尾一枚一枚临摹下来,学习篆法、章法,下了很多苦功。他在致亲友的信中说:“两年之内临过汉印数百方,封泥数百方……”他不但后期的自用印全是自己所刻,还为亲友、弟子刻了很多印。重庆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石壶书画篆刻集》中收录了子庄先生篆刻作品58件,其中自用印42枚。有很多相通的印文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加以处理、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风格,如印文为“子庄”的印章有5枚,印文为“石壶”的印章有11枚,大小不一,朱文、白文俱全,展示出他精湛的篆刻艺术。他非常强调“印从书出”。他说:“凡印章刻得很好的人,其字画大都很好。只有字写得好而不会刻印的,没有会刻印而不会写字的。”“吴昌硕、齐白石之印如写成。清代浙派、皖派印人所输就在这点上:失之刻镂太甚。”子庄先生的篆书功底很深而风格多样,这从他的篆书作品和题画的篆书可以看出。从他入印的文字看,以小篆为主,旁及秦诏版、封泥、瓦当文字。他也很重视印面的章法安排。他说:“对每一方印印面各字笔画的多少、疏密,要能组织得拢,移得动。”“印面即是画面。横、直、斜是构图原则,要和谐。要有强烈的音乐感,要有高低、抑扬、顿挫,要相互协调。每一笔也应有曲、伸、顿、挫,与画面构图相同。”他的印面高与低、疏与密、聚与散、迎与让等方面处理得非常好,如朱文印“老庄”(如图6),“老”字往右上靠,结字紧凑,以直笔为主,“庄”字往左下靠,结字宽松,以曲笔为主,在对比映衬中很协调,加上“老”字下面和“庄”字上面少量不花的点缀,几处留白的呼应,边栏粗与细,断与连的变化,整个印面显得充实而空灵。子庄先生把篆刻的刀法归纳为单刀、双刀两种,他说:“过去有人讲了正刀、侧刀、飞刀、涩刀、补刀等等许多名称,那是故弄玄虚,吓唬人的。至于说处理方法,单刀双刀都要讲轻、重、断、续,轻如游丝,重似崩崖,断而还虚,若续若断,刀形有方圆,方刀来源于隶,圆刀来源于篆,既方且圆来源于八分书。”他不但删繁就简,讲明单刀、双刀刻印的要求,还溯本探源,阐明方刀、圆刀的来源。他晚年常常讲起初见齐白石刻印的情景,当时齐白石一手执刀,一手握石,先痛快利落地将所有的横画刻完,然后侧转印石,用刀方向不变,再将所有竖画刻完,最后在笔画转折处略加修整,顷刻间印已刻成。子庄先生吃惊之余失声说道:“这办法好。”齐白石答:“方法要简单,效果要最好。”直到晚年,子庄先生还常常说自己一生从事艺术受这两句话启发最大。他的白文印用刀受齐白石的影响很大,往往单刀直冲,不削不做,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如“南源之印”(如图7)“石壶五十七岁以后作”(如图8)等印,疏密有致,相映成趣,细细品味,仿佛能听到金石碰出的砉砉之声。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艺术家,子庄先生并没有为齐白石所囿,而是在其基础上直追秦汉,对古玺、汉官印、急就章、封泥尤为用心。他说:“刻印要刻得使人恍然一看产生错觉,像是烂钉子盖的,不是刻的字;仔细看,刻的笔画要像写的那样自然,才有趣。”他的印虽然不及齐白石雄浑奇伟,但豪放中多了几分蕴藉和古拙,有自家风格,在现代书画家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方好的印章,又常常是艺术家对理想追求的写照,对内心文人情怀的抒发。子庄先生治印,对印文的内容是非常讲究的。他一生对方方壶、孙龙、八大、石涛、担当、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八位画家最为佩服。他说:“我时常在梦里都遇到这些先贤。我随时在想,如人生有来世,能够在他们门下做弟子也光荣。侍奉左右,为他们研墨斟酒、端茶都是我的荣幸。”于是他刻了两方自用印“阿九”、“小字阿九”,表达了自己追念古贤,继往开来的决心和信心。

        王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