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不仅仅是爱情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4-10-27 21:40:33
我一直以为,小说是一个世界——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空间”;诗歌是另一个世界——现实生活的“私密化空间”。二者同属于一个世界——艺术化的世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小说的“视界”更开阔、宏大一些,诗歌的“视界”更内敛、微观一些。

        不仅仅是爱情

        ——李伦小说《岁月之尘》读后

        龙远信

        我一直以为,小说是一个世界——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空间”;诗歌是另一个世界——现实生活的“私密化空间”。二者同属于一个世界——艺术化的世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小说的“视界”更开阔、宏大一些,诗歌的“视界”更内敛、微观一些。

        一口气在电脑上读完李伦的小说《岁月之尘》,又特意找《海棠》杂志上的纸质版本捧读,在两种版本中把玩同一篇小说,感受是不同的。

        谈谈对李伦小说《岁月之尘》。

        读完《岁月之尘》,一掩卷,最初感觉这样一部爱情小说或者是青春小说,戴了“岁月的尘土”、“岁月的尘灰”之类的大帽子,是否有些不合时宜。《岁月之尘》虽然不是写大场景、大事件、大世界,也不是展现什么大悲、大痛、大遭际,写的是那些“轻飘飘的旧时光”,似乎与“岁月之尘”不搭界。但细细一想,李伦别有用心,从小青春、小爱情、小无奈、小哀愁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无法躲得过的“岁月之尘”。苏仲对爱情的追求,其纯洁性不容质疑,尽管在陈东等人看来,苏仲像动物一样,很快就把一些人和事淡忘了。其实不然,苏仲的感情深处已经刻下了爱情的名字,是他竭力想抹去却永远都无法抹去的。师姐牟平、44号冉雪等青春女孩,为什么在爱情面前拿起来又放下,或者拿不起又放不下?原因很简单,她们在即将集体面对的强大的现实生活、世俗生活面前,是无力无助的,爱情仿佛成了易碎品,爱情这面镜子不可能不蒙上“岁月之尘”。我读《岁月之尘》,感受到的是“不仅仅是爱情”,或许李伦想表达的也“不仅仅是爱情”。这样一想,便觉李伦这篇小说“俗名”其实不俗,有深意、有真意在。

        《岁月之尘》叙述方式有别于当下我接触到的永川小说写作者的一些新气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李伦小说不刻意在一个事件上“缠绵”。《岁月之尘》呈现给读者的多是一些生活片断、场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不迷失在一些事件、一些情感生成的前因后果上。但他整篇小说却耐人寻味,给读者有想再读一遍的冲动,原因在哪里呢?避开小说叙述的事件,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李伦小说起伏不平的情感线索。换句话说,这篇小说不在事件上“缠绵”,在感情上却起伏迭荡,“纠缠不清”。

        二是技法上,《岁月之尘》成功运用了意识流、荒诞派、黑色幽默等技法,使文法虚实得体、张弛有度,文场十分生动。潜意识是更接近真实的一种状态,它远离逻辑学和惯常思维,但它是真实的。比如,写青春的萌动,“这个夜晚,我不知道多少次从402房间那张床上跳起,呆呆地看着挂在空中的月亮……”;写车站的壮举,“我将她抱起,扛上汽车,放在座位上……”等,都写得极为生动。

        三是李伦小说对人物刻画、事件的展开、命运的勾勒,取舍斧削下了功夫,很好,不去说它;李伦小说结构严谨,收放自如,不去说它,说说李伦小说的语言,三个字:诗意化;再加三个字:生活化。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李伦关于将生活化的语言个性化呈现、诗意化表达。在众多青春美少年美少女中,我们能迅速分辨谁是苏仲、谁是陈东、谁是严子波、谁是牟平、谁是冉雪等等,很重要的一点就得力于李伦对人物语言的独特把握。在《岁月之尘》中,诗意化的语言之美俯首即拾。“像一把刀,烧红的刀刃拖过我的胸膛”、“我的胸口再次有被烧红的刀子拖过的感觉”、“我慢慢习惯了领会别人的痛苦,痛苦就是快乐下面嶙峋的怪石和污浊的暗流,快乐是快乐上面浅浅的微笑和深沉的呼吸”、“腊月的风里松枝香,偶尔有雪花飘落,到处都是青幽幽的青菜。留鸟们在田间找食物,人们在石坝上成堆地聊天儿玩笑……故乡的冬天还不寂寞”、“坐在河边吹笛子,晚风清凉。/坐在河边吹笛子,心情悲凉”以及那些穿插其间的李伦原创歌词,都足见小说作者李伦的诗人气质。

        期待李伦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