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东方梵高”陈子庄也是杰出的书法家(二)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4-09-22 23:06:28
子庄先生流传下来的书法、篆刻作品,结合他绘画题款中的书法综合考察,他的书法所涉及的书体非常丰富,行书、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各体兼擅,篆刻也能推陈出新,自成高格。

图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图一

       从子庄先生流传下来的书法、篆刻作品,结合他绘画题款中的书法综合考察,他的书法所涉及的书体非常丰富,行书、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各体兼擅,篆刻也能推陈出新,自成高格。

       行书是子庄先生书法最常见的书体,其绘画题款、信札及平时的应酬多为行书或行草书。其早期行书作品已不可见,从1946年题山水画书法看,明显走的是帖学的路子,线条起伏不大如草书,尤其“兰园”二字名款完全是草书的结字、用笔和意态。这种帖派的韵味,一直延续在他从早期到中年的行书作品中。如1955年所写的《自传》文稿、1960年春题《蜀中赏牡丹》行草书等。皆用笔精到,轻松自如,转折处以圆转为主,点画粗细起伏不大,温婉流畅;结字随形赋势,落落大方,造型能见出处,少夸张变形;章法大小错落,姿态横生,平中见奇,常在不经意处给人惊喜。总体感觉对帖派书风的韵味把握非常地道,足见受传统帖学经典作品影响较深。中年时期随着对殷周金文、秦汉砖瓦石刻、六朝墓志的喜爱和深入,碑的用笔和意趣逐渐融入子庄先生的行书之中。1961年腊月题《柿子酒瓶》扇面行书(如图1):“辛丑腊月写柿子酒瓶以颂方寿,弗计工拙也。南园于大邑城西。”用笔厚重,笔画阔绰,常常形成一种块面的笔画,字距行距皆密,黑多白少,有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整个书法在画面上形成浓墨重彩的一块。“南原”二字草书结字,姿态奇特,与前面的文字的朴拙形成对比和呼应,密中有疏,与画面相映衬,视觉效果极好。此时他的行书已不斤斤计较于点画的精美,而追求一种笔画的厚重和朴实,可以看出受汉碑和大篆用笔的影响很大,也可以看出齐白石书法对他最初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言:“写行书要慢笔多,快笔少。”这一时期他行书的用笔明显地慢了下来,寓巧于拙,笔笔送到,势如太极。此时也是他行书广泛取法,熔铸自我风格的重要时期。从他的书法作品和题画书法中可以看出,他的行书先后受到八大山人、齐白石、丰子恺、郑孝胥、刘孟伉诸家的影响,只是子庄先生并不像一般人那样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而是善于提炼、融合。他的行书在面貌上并不明显靠近某一家、某一帖,而是在用笔、结字、韵味等方面或多或少地从笔下流露出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风格,主要见于他的题画中。如1962年9月题《芙蓉图》:“沉沉秋江水,灼灼芙蓉花。叶叶凌清霜,枝枝明朝霞。一九六二年九月于新都,写升庵先生句。”1963年8月醉后题东坡像、1964年6月题山水画:“余喜看山,不喜画山。今过乐山,观汉代石刻,高彬同志索余画山,只好勉力为之。一九六四年六月,南原。”1965年春暮题《竹》:“剑山有鸡脚竹,写此约略似之。乙巳春暮于锦里望江楼成稿,南原。”书法作品有1965年夏为继中录《苦瓜和尚画语录》扇面书法(如图2):“笔与墨合,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 生之。继中属,南原。”另一件录杜甫《秋兴八首》之一的行书扇面大约也写于这一时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子庄先生的行书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写了很多独立的书法作品,我们今天能见到的行书作品大多创作于这一时期。其面貌风格趋于稳定,中锋用笔,直来直去,毛笔在纸上纵横驰骋,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用毛笔在纸上随意画拉,看不到技巧,也没有半点作态。这种感觉,与齐白石、陶博吾晚年写字的状态极为相似,初看略显粗疏,细品则朴拙、大气、率真,格外打动人。这一方面是其艺术个性使然,另一方面何尝又不是在那种风雨凄迷的年代他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他这一时期的行书代表作有1973年的杜甫七律《万里桥边一草堂》、李白《把酒对月》句、《放翁东坡句》、王维《使至塞上》、贯休诗《送僧旧日本》等等。

       篆书是子庄先生最为用心的书体之一。“我对《祀三公山碑》、《吴天发神谶碑》、秦权量诏版用功30年。《三公山》、《天发神谶》实为中国书史上的两支雄笔。其中尤以《三公山》气度大,写的满不在乎。”可见其用功之深。他在一件梅花扇面上题曰:“大病后两眼朦胧,师好大王碑百字后,以砚中余墨一挥。”可见其师法之广。他早期的篆书用笔、结字多由秦诏版,小篆来,寓变化于平整之中,严谨中有几分刻板。如1959年8月所书刘熙《释名》篆书扇面(如图3):“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墨痗也,似物痗墨也。纸砥也,谓平滑如砥也。五九年八月,南原。”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行草书笔意写篆书,结字随意,用笔轻松,线条流畅,姿态生动。如1964年春题牡丹图、1965年题《春溪图》。到了晚年,子庄先生的篆书用笔更加随意、自由,字形更加夸张变形,逸笔草草,并不讲究点画的起笔、收笔,纯以草书笔意为之,质朴率真而富于变化。如1972年8月题山水画:“壬子八月之杪于锦里城南写,石壶记。”字距行距皆密,水墨淋漓,很多笔画粘连在一起,构成一块不规则的墨块,与画面相映成趣。类似这一风格的还有1973年秋为女儿陈寿梅题《读书图》、同年为弟子任启华题花鸟扇面、题《渔归图》等。这一时期子庄先生的篆书风格也更加多样化。严谨者如“作文立志要高,北宋大家虽不可以不学,然志仅及此,必小矣。”用笔厚重,结字以小篆为主,转折处常常化圆为方,以秦诏版的笔意出之,整饬之中有变化。他曾自言:“石鼓文讲疏密布白,小篆讲停匀安排。”其实他在篆书创作中将小篆的停匀安排与石鼓文的疏密布白相结合,并以秦诏版的意趣出之,自成一体。遒劲者如“书到用时方恨少”,结字似小篆,有石鼓文的意味,用墨酣畅,笔画温润,厚重,很见功力。奇崛者如他为维毅篆书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章(如图4):“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维毅同志属,石壶病后于成都西隅。”用笔轻松率意,结字随机应变,线条流畅飞动,与通常题画的篆书一脉相承却更奇特恣肆,在小篆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解构、重组,在空间疏密、用笔方圆,字形大小等方面随意发挥,并以行草笔意统摄,轻松自然,笔墨流畅,跌宕多姿,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允为“草篆”佳作。纵观子庄先生的篆书创作,最可取的是流畅生动,变幻莫测。篆书在他笔下不再只是表现字形的准确和功力的深厚,而是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和抒情性,以给这门的古老的文字艺术注入了现代的活力。其篆书随手写来,虽不经意,却与六书义理暗合,可见他文字学的功底是很深厚的,这也是他的篆书能随意挥洒而不逾矩的根本所在。

       隶书在子庄先生的作品中虽然并不常见,但在他的篆书、行书中时常可见隶书的意趣。正如他所说的:“写汉隶可变一下,变为篆体,也可用篆笔写隶。”他写篆书多借鉴隶书笔意,作隶书又多用篆书笔法,充分显示了他熔铸各种书体的本领。我们现在所见他的隶书代表作是他1973年秋与弟子任启华一起到夹江县改良宣纸,为夹江美术公司经理李召荣所写隶书对联(如图5):“高峰寒上日;老树饱经霜。台荣同志雅嘱,集杜子美句非其意也,陈南原。”“峰”、“上”、“日”、“饱”、“经”五字以篆书结字出之,古拙,沉稳,用笔厚重泼辣,有《张迁碑》的厚峻、《郙阁颂》的大气、吴昌硕的古朴。他说:“写隶书须笔势滚动运行,谓之捻笔,须此法方得一波三折之旨。”可见他对隶书的用笔是感悟很深的。这副隶书对联以大篆的用笔为之,中锋逆行,一波三折,力能扛鼎,线条厚实、朴拙,磅礴大气。子庄先生能有此妙品,得益于他对历代隶书的深入研究。在《陈子庄谈艺录》中有许多关于隶书的精彩论述。如:“伊秉授学《郙阁颂》、气度大,乍一看觉得不好看,这是其美内蕴。”“何子贞以篆笔写隶书,很好。”“清杨岘山写《礼器碑》得其神,入化境。”“吴昌硕隶书有天趣。”可见他对隶书的理解是很透彻的。在他的题画书法中也时有隶书出现,如题《日观亭》,颇有《张迁碑》的方峻质朴。他在潜心汉碑的同时,对汉简也颇为留意。他说:“学书法可在汉简中受到启发。汉简境界高,首先是朴素,所以就高了。”在他的题画中能够见到不少带汉简意味的行书,如1969年各题《蔬果图》(如图6):“已酉之冬过进康寓所,写小品八幅留之,石壶并记。”用笔自然简洁,波磔奇古,轻灵飘逸,烂漫多姿,浑然一体,无造作之感。他带汉简笔意的题跋还有1972年1月题《梅花》扇面、1972年除夕题《清供图》等等。可见他自己的书法从汉简中就获取了不少营养。

       王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