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川区人大常委会对优化全区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情况开展专题询问,聚焦人民群众“好上学”“上好学”期盼,增强监督实效,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有备而问,深入调查找准短板不足
区人大常委会把专题询问优化全区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工作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监督工作任务。
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专题询问调研,先后到上游小学、五间幼儿园、盛水小学、仙龙初中等城乡中小学校实地调研,走访了解各校生源变化、师资力量、设施设备情况。召开城乡部分幼儿园、中小学校负责人、学区长座谈会,听取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的意见建议。调研发现,随着城镇化加速,人口加快向城区集中,小学和初中出现“城市挤、农村空”等状况。全区现有小学71所,在校学生6.77万人,其中城区小学21所,在校学生4.9万人,农村小学50所,在校学生1.8万人;现有初中27所,在校学生3.75万,其中城区初中9所,在校学生2.59万人,农村初中18所,在校学生1.16万人。农村小学和初中生源下降迅速,部分农村教育国有资产出现闲置情况。与此同时,城区出现“新城挤、旧城松”的状况,新城区的高铁片区、凤凰湖片区学校服务人口多,学位紧张,旧城区小学则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全区高中学校在校人数均接近饱和状态,在不新建高中学校、校区的情况下,高中学位挖潜扩容能力有限。
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于优化学校布局规划的意见建议,区人大常委会找准问题关键,为“问”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情况。
问到关键,回应期盼答出担当
“近年来,全区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城乡人口增减分化加剧。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基础教育领域呈现城市挤、农村空,新城挤、老城松的现象。请问区人民政府:未来几年,如何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更好满足老百姓就近上学、上好学的需求?”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教工委主任马仁友率先发问。
“近年来,全区学位总量有较大改善,但随着人口城镇化、少子化因素叠加,人口与学位分布不均衡,导致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出现结构性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区政府积极应对、超前谋划,主要从加强顶层规划、建立监测调配机制、保留必要的农村学校、构建跨学段教共体等十个方面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和调配机制,推动全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漆远英从十个方面就如何优化基础教育学校规划布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了回应。
“我是一名区人大代表,2个孩子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随着农村生源持续减少,村小将陆续撤销,偏远地方的孩子到镇(街道)中心小学校学习,面临路途遥远、无人接送问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请问区教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适龄儿童上学不难、上学安全?”区人大代表罗波就农村学生家长普遍关心的就近上学、安全上学提出问题。
“每学期开学前,区教委都要组织开展学生上学乘车需求调查。2025年春期,调查摸排出涉及15个镇(街道)31所学校180余名学生有乘车需要。协调区交通运输委调配运力,目前已审批校车19辆,基本保证了学生乘车需求。下一步,针对出行需求较多、出行方向较统一的学校,为农村学生开行‘定制公交’,确保学生上学安全。同时,认真研判举办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可行性,积极破解农村学生‘上学难、上学险’问题。”区教委主任具荣海诚恳作答。
询问会现场,9位常委会组成人员、1位区人大代表向永川区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提出询问。被询问单位负责人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坦诚深入地积极回应。专题询问既反映了群众对基础教育的关切,查摆了问题不足,通过一问一答,区人民政府又明确了改进方向,实现了人民期盼与政府工作的“同频共振”。
问后求果,才能不止于“问”
专题询问会后,区人大常委会针对提出的问题,将审议意见一并交由永川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处理。明确由区人大常委会教工委牵头,对专题询问提出问题落实情况和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适时向主任会议报告督办情况。
永川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认真研究询问中的突出问题和区人大常委会转交的审议意见,进一步查找基础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形成整改清单,切实抓好整改,共同推动永川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8月21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永川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迭代升级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体系,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老城区学校协同优质发展,到2027年,中小学融合型、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占比80%以上,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近期,永川中学、红旗小学分别与重庆市巴蜀中学、巴蜀小学开展互访交流,就推进跨区域合作办学达成广泛共识,双方将在教育管理、教科研训、人才培养、资源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带动全区基础教育质量整体跃升。
永川区人大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