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听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重庆第1眼 | 唱响双城记 打造增长极 川渝共进 奏响新时代的双城乐章
来源: 编辑:朱怡 2025-08-27 11:39:32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五周年。五年间,川渝携手共进,将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落实为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不断拓展着合作广度和深度。而就在今天,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在我市召开,着眼关键之年,“双城”如何谋关键之策,有关键之为?首先聚焦党政代表团的考察路线,看看都释放了哪些强烈信号?

 

 

这里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研发中心,三电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正在党政代表团关注的这些实验室里进行。氢动力系统就是新能源重卡的“心脏”,由它驱动的上百辆物流车每天都会在川渝两地往返。而这还只是川渝共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其中一环。
 

 

不仅是高端制造协同创新,两地还共同探索“双城”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在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代表们对城市智慧大脑兴致浓厚。

 

 

数字新基建与产业新势能双轮驱动,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个年头,我们交出了经济总量8.7万亿元的亮眼“成绩单”。川渝将携手把战略叠加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

 

 

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表示,川渝两地将联合推动提升两地的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和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以及科技资源的集聚力和创新生态的活跃度。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海蓉表示,川渝两地将构建川渝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2020年1月,中央作出决策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5年时间,川渝携手交出了怎样的一份“成绩单”?五年来,成渝“双圈”地区生产总值由6.3万亿元增长至超8.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6.3%增长至6.5%。这0.2个百分点,称得上“份量千钧”。

 

 

从“量”上看,0.2个百分点,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贡献了超2600亿元的增量;从“质”上看,更标志着“双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基础设施协同, 一体化发展 ,激活了“1+1>2”的协同效应。在今天的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之后,紧接着举行了成果发布会。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召开的党政联席会,当然也特别受到各方关注。 我们在现场看到,来的媒体足足坐了两排之多,除了我们川渝本地的主流媒体,还有各大央媒的记者们,不到1个小时的发布会,大家的笔记已经是记得满满当当。今天的会议成果,总结了规划纲要的实施成效,取得了6个“新”的重要成绩,以及明确“十五五”深化合作的主要事项。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即将迎来下一个五年。发布会上,川渝交出了今年上半年最新的成绩单,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协作等方面,数据都很亮眼。下一个五年,“双城记”要怎么唱?我们在现场听到,两地在现代化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都将持续协同发力。未来的双城经济圈,更加让人期待。

 

 

“双核”引领、“双圈”互动、“全域”崛起。近年来,川渝协同持续上演热烈的“双向奔赴”。就在本月,被誉为成渝中线高铁“心脏”的“四电”工程正式进入攻坚阶段,这条大动脉建成后,成渝地区路网结构将更加完善;如果说路网建设是“硬联通”,那么制度创新则带来了“软衔接”,通过首创跨省域合作机制、铁路提单物权化改革、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等制度创新,两地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耦合。

 


 

 

目前,川渝联合出台汽车等6个产业协同方案,共建117个现代化产业体系项目,培育3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重庆两江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组建八大产业旗舰联盟,聚集企业近1000家。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优势互补,开放新高地加速崛起。

 

 

这里是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总装车间,一批减震器正被安装到长安启源等车型的底盘上。这批减震器,前一天在重庆生产,当天送往成都完成精密组装,第二天上午10点不到,就返回重庆完成了上线总装。

 

 

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技术处STA高级主管程实告诉记者,他们的零部件从下单到产线上线,从以前的三到四天,逐渐缩短到一天甚至一个小时之内,整个供应链的稳健性大大提升。

 

 

唱响双城记,打造增长极。五年建设,双城经济圈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开放发展也更具成效。中欧班列(成渝)运营线路已达51条、覆盖欧亚120余个城市,累计开行班列超3.6万列、居全国第一;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地区)的555个港口,货物运输品类1166种。开放通道的加速延伸,带动开放平台不断提质扩能。

 

 

从“双城”到“双赢”,五年里,成渝地区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24个,汇聚科技型企业超7万家;355项事项实现“川渝通办”;常住人口五年增加43.5万人,达到985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1%,可以说,双城经济圈宜居品质更高、宜业成色更足。

 

 

站在第二个五年征程的新起点上,“双城”建设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邓兰燕研究员认为,一是优化组团式、网络化城市体系,强化“双核”引领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次级支撑,增强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增强“双圈”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门户型枢纽功能。二是加快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持续扩大内需,强化投资于人,提质建设“三中心一走廊”,增强“双圈”新质生产力竞争力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三是深化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对接,在更大范围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战略协同,提高我国东西部、南北向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在全国区域发展版图中再上一个新台阶。

 

 

川渝同题共答、双城同频共振。在第二个五年新征程开局之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展现新优势、迎来新机遇,相信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协同机制的深化,两地间的资源要素势必将更加活跃、互联互通更加高效,“双城记”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