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听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以非遗老字号撬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渝西都市报 编辑:张潆丹 2025-08-13 11:10:07

以非遗老字号撬动高质量发展

重庆永川豆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守正创新谋突破

琳琅满目的产品展示。
琳琅满目的产品展示。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刘峥岩 文/图

在永川高新区凤凰湖产业园大安片区的晨光里,重庆永川豆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川豆鼓食品公司)发酵车间升腾着氤氲热气。土陶坛沿覆盖的厚厚食盐下,大豆正在完成历时一年的自然发酵,酱褐色的豆豉裹挟着复合香气从坛口溢出——这抹延续近400年的味道,如今正通过数字化生产线、标准化体系和国际化布局,书写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叙事。

百年技艺打底

非遗传承筑牢发展根基

“你看这毛霉的密度,必须像裹了层白纱才合格。”72岁的曾凡玉戴着老花镜,手指拂过发酵床上的豆曲,菌丝在指尖留下细碎的白痕。

作为永川豆豉技艺第十三代传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凡玉虽然早已从公司技术部部长职位上退休,却依然坚持每周到车间指导年轻工人。他布满老茧的手掌抚过陶坛的动作,与墙上《豉皇鼎记》赋中记载的古法技艺如出一辙。

车间的文化墙上,非遗传承人谱系清晰记录着技艺的流转:从1644年永川城郊崔婆婆偶然发明豆豉,到1825年杜鼎丰创立鼎丰号酱园厂开启商业化,再到1956年十三家酱园厂公私合营组建原永川县酱园厂。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里,国营重庆市永川酿造厂的工人们正将豆豉装坛,而旁边陈列的1981年商业部优质产品奖牌,见证着这家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光时刻。

“八大工艺一步都不能省。”永川豆鼓食品公司董事长、第十五代传承人邱世军蹲在筛选车间,捻起几粒东北大豆光照检查。从大豆筛选、浸泡、蒸煮到摊凉、接种、制曲、拌料、发酵,这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技艺,在现代化厂区里依然严格践行。

发酵车间内,上千个土陶坛按年份排列,最长的已窖藏三年,坛身“光亮油黑、滋润散籽”的评语,是老一辈匠人用毛笔手写的品质注脚。

如今,这家同时拥有国家级非遗、地理标志、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四项“国字号”招牌的民营企业,总资产达9600万元,2023年实现零负债运营。在邱世军看来,这些成绩的根基,正是“不省人工、不减物力”的古法坚守——就像车间里那口沿用百年的蒸汽蒸煮锅,至今仍保持着每平方厘米7公斤压力的传统参数。

发酵车间整齐排列的土陶罐。
发酵车间整齐排列的土陶罐。

创新引擎驱动

科技赋能激活传统产业

“氨基酸肽氮含量0.7,是普通酱油的7倍!”永川豆鼓食品公司研发部部长赖登磊的实验室里,液相色谱仪正实时显示着永川豆豉酱油的检测数据。这位四川大学食品营养学博士带领团队,将现代检测技术引入传统酿造业,建立起涵盖18种氨基酸的风味物质数据库。在西南大学索化夷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研发中心,AI味觉分析系统能通过光谱扫描预判三个月后的发酵风味,将传统工艺的经验误差缩小至3%以内。

创新不仅体现在检测端。生产车间的智能温控系统正精准调节着曲霉型豆豉的发酵环境,30℃恒温让发酵周期从传统毛霉型的一年缩短至15—30天,且含盐量降低8%。而细菌型发酵工艺更将纳豆生产周期压缩至7天,产出的川味纳豆既保留溶栓酶活性,又弱化了传统纳豆的氨味,去年仅这一单品就创下800万元销售额。

产品矩阵的创新同样亮眼。展厅里,“外祖母”系列100余个单品琳琅满目:添加纯天然菜籽油和虾仁的“金钩豆瓣”,年供应贵州息烽阳朗辣子鸡200万元;豆豉甜面酱成为重庆小面杂酱的秘密武器,更成就了陈食谢氏黑鸭的独特风味;“嘿下饭”旅游装豆豉则通过高铁站渠道,让游客把“川菜之神”的味道带向全国。

最令人瞩目的是与智辉生物合作研发的溶血纳豆降脂胶囊,每粒含161.972尿激酶单位的溶栓酶,这项源自传统毛霉型豆豉的核心功效,正通过现代制剂技术实现健康价值的跃升。而与永咖啡联合开发的豆豉风味冷萃,更是将发酵食品的应用场景拓展至饮品领域,上市首月即售罄5000瓶。

破局路径探索

市场重构改写发展叙事

“上线80天,抖音销售额突破80万元!”调邦荟品牌管理公司负责人周婷的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电商后台数据。这个今年刚成立的线上运营团队,通过“非遗技艺+美食教程”的内容矩阵,让永川豆豉酱油在短视频平台获得近60万浏览量,100多位美食达人主动寻求合作。直播间里,老师傅现场演示的“百年古法酿造”系列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达120万次。

线上的爆发式增长,正反向推动线下渠道革新。在重庆中心城区的新世纪超市,“永川豆豉非遗体验馆”里,扫码即可观看八大工艺的VR演示,试吃台旁的智能导购屏能根据顾客购买的食材推荐匹配的豆豉产品。这种“体验式零售”让终端转化率提升40%,目前产品已进入全国3000余家商超,并出口至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

更深远的变革发生在产业端。2024年3月,永川联合豆豉集团成立,这家公司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15家企业共享“永川豆豉”公共品牌,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定价、统一营销的模式抱团发展。而11月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永川豆豉》地方标准,首创半干型豆豉规范、非遗领域豆豉标准和质量分级体系,其中特级毛霉型豆豉的氨基酸态氮标准达国标2.67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划定了基准线。

“不能再错失机遇了。”邱世军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标注着“三次机遇错失”的反思图:20世纪八九十年代调味品黄金期、21世纪00年代火锅底料爆发期、2012年调味品细分市场窗口期。如今,通过与河南仲景食品10余年的辅料合作,与桥头火锅底料的深度绑定,企业已建立起B端供应链优势,今年更定下8000万元的营收目标。

站在新厂区的观景台上,邱世军指向规划中的发酵文化博览园:“这里将建成活态非遗博物馆,让游客亲眼见证一粒大豆变成豆豉的全过程。”远处,万吨级智能发酵车间正在封顶,预计投产后将带动周边5000亩大豆种植基地升级。这个从百年酱园厂蜕变而来的现代企业,正以“让千里之外的餐桌添一份家乡味道”的初心,朝着上市目标稳步前行,为永川打造“中国生态豆豉之都”注入民营经济的强劲动能。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永川豆豉的故事证明:当非遗技艺遇上创新思维,当老字号拥抱数字时代,民营经济就能在守正创新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就像那些在陶坛中经历时光淬炼的豆豉,越沉淀,越醇厚,越能在时代浪潮中散发出独特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