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依靠科技力量服务“三农”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永川结合本地实际,将其创新性地应用于工业领域,推动创新资源精准融入企业价值链,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永川区自2022年起在全市率先探索试行企业科技特派团制度3年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科技服务力量从“田间”延伸至“车间”,为破解工业科技服务短板开辟了新路径。
完善制度流程
打造高效服务体系
永川区通过流程再造,不断完善企业科技特派团制度。建立“三张清单”机制,即梳理需求清单,采用“企业点单、政府派单、特派团接单”模式,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难题,已选派58名企业科技特派团成员;聚合资源清单,整合高校院所等创新载体资源,绘制技术供给图谱并建立专家库;明确服务清单,制定涵盖6类15项服务事项的服务标准,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方案。
构建“三联动”服务体系。实施团队化联动,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特派团队,为企业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如重庆科技大学孟杰团队助力重开电气解决储能电池难题;带动全周期联动,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提供全流程服务,重庆理工大学杨岩团队为菽乡农业打通生产线智能化瓶颈;推进平台化联动,通过特派员牵线搭建产学研科研平台,重庆大学李亦舟团队与新领先共建创新中心和培养基地,成果丰硕。
实施“三个突破”政策。突破地域限制,吸引市外科研人才,区外企业科技特派团占比达38%;推行收益突破,实行“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分配机制,16名特派团成员参与“揭榜挂帅”,5名达成技术入股协议;实现评价突破,建立以企业满意度等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企业不满意则在评优评先中“一票否决”。
强化保障措施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为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团制度有效实施,永川区强化保障措施,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在顶层设计方面,出台“永川创新11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特派团派遣程序、工作内容及管理等关键环节,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经费保障上,每年为每个企业科技特派团提供差旅费资助,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并设立“揭榜挂帅”专项,累计实施22个项目,榜单金额超1800万元,增强了特派团工作成效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同时,永川区将特派团选派纳入“双招双引”工作,与多所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年来,10个企业科技特派团来自“双招双引”,进一步提升了选派质量。
持续发力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通过久久为功,企业科技特派团在永川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帮助传统企业凝练89项重大技术需求,开展26项产学研合作,推出12个升级换代产品,新增产值15亿元。如广东工业大学袁鹏团队助力东鹏陶瓷研发特色产品,西南大学索化夷团队为永川豆豉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在新兴产业培育上,聚焦战略性新兴领域,共建23个研发平台,转化35项科技成果,新培育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科技大学李露团队与佳研新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曾志翔团队助力泳锋新材料打破世界纪录,四川大学干志伟团队实现退役锂电池高值循环利用。
此外,永川区围绕未来产业派遣13个企业科技特派团,布局发展未来产业。重庆邮电大学朱浩团队助力达瓦科技项目入选市重大专项,重庆文理学院赵立军团队联合重疆无人机布局低空经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刘祥团队与百度智行拓展智能驾驶应用场景。
永川区企业科技特派团制度的成功实践,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 实习生 刘峥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