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听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永川:书写光影与城市共生新剧本
来源:渝西都市报 编辑:张潆丹 2025-07-09 15:56:09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开幕式现场。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组委会供图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开幕式现场。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组委会供图

渝西都市报记者 涂 燕 陈欣薇 潘玥希

2025年盛夏,永川因一场国际电影盛事而站在聚光灯下。当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金山茶”奖在永川揭晓时,这座城市不仅迎来了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20部参赛影片和28部参展影片,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关于科技、影视与消费的深度变革。

科技赋能:

从“制造基地”到“影视硅谷”的动能转换

永川的影视产业崛起,始于2018年达瓦未来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的落地。彼时,这座以现代制造业和职业教育闻名的城市,正试图通过科技影视进军新兴产业新赛道。而此次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举办,无疑为永川的影视产业注入了一剂加速剂。

展览部分,是本届电影节的重点板块。此次电影科技成果展汇聚了超过40家头部影视科技企业,展示内容涵盖了电影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最新前沿成果。“渝越虚实”展区,以永川科技片场为起点,与永川相关的影视科技成果令人瞩目。在第二届电影金数字荣誉推荐盛典暨电影科技创新论坛上,重庆达瓦合志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的达瓦数字内容全栈式AI平台揽获年度杰出技术创新应用。这些,成为永川近年打造“科技影视全产业链”的最强印证。

位于永川的全国首个数字科技片场经两期建设,现已拥有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LED虚拟拍摄系统,涵盖虚拟制片、动捕、数字资产、视效、渲染等顶尖生产环境。这种“科技+影视”的模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剧组“用脚投票”——2024年共拍摄影视剧40余部,聚集生态企业120家,带动就业4000余人,服务剧组7000余人次。

在7月5日举行的重庆永川科技影视产业合作洽谈会上,23个重点影视产业项目和19部影视剧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额超过26亿元。与会嘉宾对永川的区位优势、产业生态及政务服务给予高度评价。

“永川这座城市正在被全国的电影人所熟知。”上海电影集团一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会长江海洋认为,永川率先在西南地区打造了高科技基地,为重庆乃至全国电影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一定会开花结果。

城市焕新:

从“茶山竹海”到“光影之城”的叙事重构

电影节不仅是电影的盛会,更是一场城市形象的重塑实验。

永川东站站前广场上高达6米的山茶花造型雕塑与远处的茶山竹海交相辉映;开幕式选址在奇幻的光影世界——科技片场二期,“科技光影 上合风采”的主题在这里得以实现;闭幕式则将走红毯的场景搬进了3000平方米的虚拟拍摄影棚,运用VP弧形屏和XR拓展现实屏虚拟拍摄技术,在棚内营造出的一片“竹海”,为全球影人呈现了一场突破传统的“未来式”闭幕礼。这种“科技+在地文化”的叙事,打破了外界对永川“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消费场景的再造。电影节期间,永川推出的“一张电影票玩转一座城”活动,将观影与旅游、餐饮、购物深度绑定。市民游客仅凭一张电影票根,就可以在永川参加住露天帐篷看露天电影、影院优惠观影、电影主题户外市集、打卡影视取景地、明星带你逛永川、明星粉丝见面会、电影路演七大主题活动,并享受6大商业综合体、200余家零售、餐饮、住宿商家推出的礼品兑换、折扣优惠等。数据显示,7月2日—7月6日,永川接待游客约83.22万人次,旅游花费约5.82亿元。

永川不再满足于做“背景板”,而是要让城市成为电影的“活道具”。在科技片场二期两公里外的勒家老火锅,老板龙泉舟最近多了一项新工作——整理“明星墙”。电影节期间,仅他家就先后接待了贾樟柯、马凡舒、刘劲、岳红、颜丹晨等演艺圈人士。而半山瑶山野市集也在电影节期间多次接待国际影人,商家在社交平台上感谢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举办,感谢家乡的发展。

网友也深度参与电影节,不少网友建议永川规划“影视主题街区”,将老厂房改造为电影博物馆,把茶馆变为“露天放映厅”,甚至喊话上合国家导演参与永川城市空间艺术创作。电影节的“临时性”正在转化为城市更新的“持续性”。

消费引擎:

从“票房经济”到“长尾效应”的裂变

电影节的商业价值,在永川被解构为更复杂的消费链条。除了直接通过盛会吸睛,永川更看重电影节对本地科技以及文旅产业的拉动。

从中国电影科创峰会到首届、第二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再到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永川将电影节越做越大的同时,朋友圈在不断扩大,玩法也在不断出新。

以科技片场二期为例,其创新设计的数字智能置景车间,通过AI驱动的模块化搭建系统,实现从剧本到实景的“72小时极速转化”。截至2025年6月,片场月均租金收入超300万元,档期已经排到2026年一季度,成为中国影视科技应用的标杆案例。在科技片场的辐射带动下,永川已形成“内容创作—技术服务—人才培养—衍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不局限于科技影视产业,永川将自然禀赋与影视创作深度融合,曾经只能拍拍照、打打卡的《十面埋伏》取景地,如今已开发了丛林飞跃、星空露营等项目;松溉古镇也因多部影片取景,探索出“古镇+红色文化体验馆”模式,成为成渝地区热门影视旅游目的地。

借着电影节的东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川豆豉、永川青瓷等传统工艺精品,与永川秀芽、来苏香肠等40余种特色农产品,也首次走进国际性文化盛会。

这种“文化+科技+消费”的融合,让永川看到了影视产业的乘数效应。“接下来,我们要让电影节的流量变成‘留量’。”区商务委负责人表示。

结语:

一场电影节的“永川答案”

当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聚光灯熄灭,永川留给世界的不仅是一部部展映影片,更是一套“科技赋能产业、文化激活消费”的城市发展方法论。这座西南小城用七年时间,让“永川拍”不断走向银幕,把影视植入城市,把城市拍成电影。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而永川正在书写光影与城市共生的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