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五间镇西瓜种植基地,这里土壤的pH值、昼夜温差对西瓜糖分积累有什么影响?智慧农业大棚里的温湿度传感器又是如何调控作物生长的?”初夏时节,景圣中学地理老师、重庆市精品选修课程《乡土永川》课程负责人伍俐频带领学生在五间西瓜劳动实践基地上课。学生们有的用笔记本记录瓜农种植经验,有的用手机拍摄西瓜生长环境,有的围坐讨论“如何借助基础测绘设备绘制五间西瓜产业分布图”——这样的“田间课堂”,在景圣中学已经实施一年多。
作为永川区教委直属农村高完中,景圣中学直面传统劳动教育“碎片化”“说教化”痛点,创新构建“思政引领+乡土资源+跨学科融合+实践育人”四维一体劳动课程体系,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红色教育基地、智慧农业基地、养殖基地、工厂车间,让劳动教育从“纸上谈兵”变为“脚下生花”,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破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乡土资源变身“活教材”:从“课堂”到“现场”的认知重构
在景圣中学,乡土资源不再是教材里的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可实践的“活教材”。走进刘安恭故居,学生们不仅要观察故居现状,完成清扫周边垃圾的劳动任务,更要通过“三个一”实践深挖红色内涵:听一场烈士事迹宣讲、做一份人文调研、绘一幅红色地图。伍俐频告诉记者,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和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根植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透“以劳树德、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此外,景圣中学11亩专属劳动实践基地更是“移动课堂”:翻土时结合生物课学习土壤改良,播种时融入地理课“因地制宜”原理,采摘时用化学知识检测瓜果农残。“上周我们小组发现番茄叶片发黄,通过对比实验,最终确定是缺磷导致的。”初二学生小王翻开实验记录本,上面贴着土壤样本照片、pH值测试图和导师批注,“这种边劳动边探究的学习,比背十遍课本都管用!”
项目化学习驱动“沉浸式”实践: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跃升
“五间西瓜为什么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个驱动性问题,曾让高一学生陈雨欣在瓜田蹲守半个月。他们走访12户瓜农、发放200份问卷、分析5年气象数据,最终形成《五间西瓜产业发展的“甜蜜密码”》报告,受到五间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好评。
这正是景圣中学“项目化劳动学习”的典型场景。该校大力推行项目化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如“五间西瓜产业发展探究”等真实项目,经历“实践前准备—实践中探究—实践后总结反思与成果分享”的全链条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有效弥合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脱节。
“过去学生做题是‘已知条件求答案’,现在做项目是‘没有标准答案找解法’。”景圣中学相关负责人举例,学生在“垃圾分类”活动中,不仅设计了分类垃圾桶,还开展了垃圾分类知识竞答,推动了垃圾分类在校园内成为常态。
系统保障筑牢根基:从“单点突破”到“全员协同”的机制创新
课程有效落地,关键在机制保障。景圣中学成立了课程建设工作小组,构建“党建引领—部门协同—师生参与”的工作格局:由党总支书记、校长挂帅顶层设计,教学副校长主抓课程研发与落实,德育副校长主抓学生活动管理;由教科室牵头联动教务处、德育处等多部门具体工作。课程开发坚持党建引领,将大思政基因融入课程环节,并通过清晰的“任务链”和科学的“评价量表”保障目标达成。
经过多年实践,景圣中学的劳动课程结出丰硕果实:课程相关案例入选《重庆红色研学学生实践手册》,荣获重庆市红色教育基地优秀研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红色资源育人优秀案例二等奖。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培养‘完整的人’的重要路径。”景圣中学总支书记唐泰权表示,该课程体系有效破解了传统教育中学科孤立、知识碎片化、知行脱节等难题,是“大思政”育人与乡土资源、跨学科融合、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成功探索,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综合型人才探索出的可行路径。
渝西都市报记者 张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