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晚,在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即将到来之际,永川城区华贸中心、兴龙湖公园、人民广场、中央大街等7处点位同步开启露天电影放映活动,光影与身影叠加、音乐声与笑声交织,露天电影高潮迭起,永川迎接电影节的氛围正在“升温”。
“露天电影比影院更自在”
6月15日晚,夏夜微风轻拂,华茂中心广场上,露天幕布正投射出《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的磅礴光柱。精心筹备的“星空影院”露天放映活动,让这部被誉为中国科幻里程碑的影片在星空之下焕发出别样精彩。
随着剧情推进,当影片中地球面临存亡危机,行星发动机全力启动的轰鸣声穿透环绕音响,仿佛裹挟着宇宙的浩瀚气息扑面而来。观众席间,孩子们紧攥着爆米花,目不转睛;老人们摇着蒲扇,轻声感慨;情侣们依偎着,被这幕天席地下的视听盛宴所震撼。激光投影仪精准还原了影片的瑰丽色彩与震撼细节,在开阔的广场空间里,宏大的科幻场景似乎挣脱了影院四壁的束缚,与头顶真实闪烁的星辰遥相呼应。
现场氛围随着剧情起伏而脉动。年轻父母李静带着七岁的儿子前来观影,“平时在手机平板上看动画片居多,今天第一次带他感受露天电影的魅力。”她指着远处巨大的幕布,“你看孩子多兴奋!在星空下一起看拯救地球的故事,这体验对孩子来说太特别了。”当影片中救援队为集体希望前仆后继,人群中自发响起了掌声,印证了这份共同情感的巨大感染力。
对于老一辈观众,露天电影则是一把开启时光之门的钥匙。“几十年没这样看电影咯!”年过七旬的张大爷摇着蒲扇,笑容里满是追忆的幸福,“过去一块幕布,一台放映机,全村老少自带板凳挤着看……现在条件好了,激光投影、立体音响,还是那个热热闹闹的味道!”从胶片放映机的时代流转至今,露天电影承载的集体记忆与烟火人情,在技术升级中愈发醇厚动人。
电影散场已近深夜,人们仍恋恋不舍,热烈交谈着影片情节与露天观影的新奇感受。“比影院更自在,还能吹着自然风,跟邻居边看边聊!”市民王女士表示,这样的夏夜活动,成为了邻里情感联结的温馨纽带。
“非常有氛围感”
6月15日,夜幕降临下的兴龙湖公园前牌坊左侧的小广场,幕布、放映机、小板凳全部就绪。随着人群的聚集,这里逐渐热闹起来。
晚风拂面,璀璨的楼体灯光照耀下,随着放映机的转动,幕布上《流浪地球》的科幻场景展现的电影工业特效,与露天观影的传统形式形成奇妙共鸣。带着孩子的家长、邀上好友的年轻人,还有携手伴侣的老人,或坐或站,沉浸式感受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水准与叙事张力,聚精会神地欣赏光影的艺术,每一个画面都是一幅和谐、温馨的城市生活景象。
“上一次看露天电影,还是40多年前的事了。”市民汤先生说,那时自己还很小,搬张小板凳,和小伙伴围坐在空坝上。虽然记不清电影的具体内容,但记忆里的欢乐场景依然清晰。这次露天电影放映,将他的记忆拉回到了往昔。
刚在协信中心附近吃了晚饭的市民袁子渝说,露天电影放映这种方式很好,有助于推动大家娱乐消费,减轻生活工作压力。
“小时候也会有这种露天电影,大家一起看电影非常有氛围感,电影院没有这种感受。”市民胡小明感慨。
市民刘雨轩说,之前没看过这样的露天电影,感觉这样的形式很新颖,在兴龙湖的湖水和灯光的陪伴下看电影是一种享受。
“小时候听说哪里要放露天电影都要高兴好几天,每天盼着看。”市民何女士说,知道兴龙湖要放露天电影,家里的老人早早就来等起了,就是想来回味一下以前看露天电影的感觉。你看现场的小朋友开心地奔跑嬉戏,那份快乐和自己当年一模一样。
“感觉像过节”
6月15日晚的中央大街,比往常更热闹几分。一块银幕支在繁华商圈的中心广场,老老少少坐在小板凳上、摇着蒲扇,有的干脆席地而坐,目光齐刷刷投向正在放映的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
作为承载着无数老永川人记忆的中央大街,这场露天电影飘散出浓浓的怀旧气息。银幕亮起,科幻场景震撼上演,而坐在人群中的老居民,思绪却飘回到了数十年前。“哎呀,这个感觉太熟悉了!”62岁的老街坊吴基田看着银幕,脸上满是感慨,“几十年前,我们就是这样,早早搬凳子占位子,大人小孩挤在一起,幕布一挂,电影一放,热闹得不得了!今晚这场面,一下子就把那会儿的感觉找回来了。”
对于51岁的谭红艳来说,露天电影的魅力在于那份难得的“共情”。“在家看电视看电影,屏幕再大也觉得是自己看自己的。”她笑着说,“在这儿不一样!还能跟熟人讨论讨论,这种感觉,电影院和家里都给不了。”她指了指周围熟悉的邻居面孔,“你看,这不就是咱老社区的味道嘛。”
而对孩子们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新奇又好玩的体验。小观众邓通家苏眼睛紧盯着银幕上壮观的太空场景,小脸兴奋得通红:“第一次看这种露天电影,这么多人挤在一起看,感觉像过节,比电影院有意思!”夏夜的微风、身边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观影记忆。
在霓虹闪烁的老商圈旁,老居民重温了青春记忆,孩子们收获了新奇体验,邻里间找回了久违的亲近。一块幕布,一片星空,光影流转间,老城区的烟火气在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里被点燃,焕发出了新活力。
渝西都市报记者 钟 梅 潘玥希 陈欣薇/文 陈仕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