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听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今天,你运动了吗? ——永川城市街头直击市民体重管理百态
来源:渝西都市报 编辑:唐婧元 2025-04-02 09:27:44
1

自2024年6月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多部门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倡导全民科学管理体重、关注健康生活方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更成为全民热议话题。

清晨六点半的公园里,老人们轻盈地舞动着太极拳的招式;午后的健身房里热闹非凡,汗水浸湿了人们的衣衫;傍晚的学校篮球场,少年们尽情地奔跑、跳跃、传球、投篮……3月21日,记者走上永川的街头巷尾,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发现不同群体对体重管理的态度和实践大不相同。

青春活力与“懒癌”的博弈

在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运动场上的身影总是充满朝气。大学生卢遂是典型的“运动派”,每周雷打不动地跑操场两圈,偶尔打排球、乒乓球。“体重管理很重要啊!大学生吃得多,运动就是最好的‘后悔药’。”他笑着说。同校的杨帅则把篮球和羽毛球当作“精神充电站”:“运动后整个人神清气爽,体重自然稳得住。”

然而,并非所有学子都热衷“动起来”。黄贝贝坦言自己“又懒又怕累”,跑步计划半途而废;汪俊西更是直言“看到别人出汗都觉得累”,选择在寝室躺平。不过,这些“懒癌患者”并非放任体重飙升。黄贝贝通过短暂节食来控制,汪俊西则坚持清淡饮食,体重常年稳定。“运动虽好,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更重要。”黄贝贝的总结,道出了不少同龄人的心声。

有趣的是,一些学生将运动与社交结合,解锁了“快乐养生法”。张小春每周约室友打羽毛球,边挥拍边聊天,“既放松身心,又不知不觉消耗了卡路里。”而手工爱好者杨雨洁虽不爱运动,却通过做手工保持专注,“动手动脑也算另一种‘运动’吧!”

生活百态中的运动智慧

走出校园,市民的运动方式更显多元。清晨的公园里,60多岁的谢佑红正快步行走。“走路很有效果,我从20多岁就是这个体重,现在60岁还是这个体重!”她自豪地说。像她一样的中老年人,大多选择徒步、跳广场舞等低强度运动。关海军所在的秧歌队每周会在兴龙湖公园扭两次东北大秧歌,“手脚并用,全身锻炼,还能交朋友!”他边示范动作边介绍。

年轻父母们则陷入“时间困境”。兰芬和钟连祎均表示,带娃、家务占据全部精力,“有时间大都想躺下休息,哪顾得上运动?”而自称“瘦子”的钟连祎笑称:“可能带娃就是我的有氧运动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吃动平衡”是关键。市民江模芸每晚只吃七分饱,配合散步控制体重;龚于惠则在家跳减肥操、跳绳,“不出门也能暴汗!”不过,童登辉摸索出“碎片化健身法”:利用工作和家务之余举哑铃、做俯卧撑,“每个星期都会运动两三次,体重管理我觉得还可以,因为我原来偏胖一点,现在至少看不出来很胖那种感觉了。”童登辉说。

记者手记

“体重管理年”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关于自律与包容的实践。有人享受大汗淋漓的畅快,有人偏爱细水长流的坚持,也有人因现实所限选择“曲线救国”。无论哪种方式,只要心中有健康,脚下有行动,便是对自我最好的管理。此刻,不妨放下手机,起身活动筋骨。或许,一场羽毛球、一次散步,甚至一段秧歌舞,就能让你离健康更近一步。

渝西都市报记者 陈欣薇 潘玥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