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永川,在这里工作,不仅照顾了家人,也实现了我的自身价值。”3月4日上午,正在准备参加重庆市“逐梦新重庆 圆梦新未来”主题演讲比赛(高校预赛)的陈媛,在重庆文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和母亲袁昌玉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赓续教育初心、共筑山城未来的动人篇章。
情系家乡,在渝圆梦
陈媛,1983年出生。因父母忙于工作,从小就比较独立。2005年,陈媛从重庆文理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随后在长江师范学院开始了首站辅导员工作。2007年,陈媛结婚,其丈夫在永川工作,双方父母也都在永川,她寻思着要回永川工作。2009年秋期,她放弃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团总支书记一职,调回永川,在重庆文理学院担任辅导员工作。这一干就是16个年头。
“永川发展很快,环境优美,城市宜居,永川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正加快培育建设重庆城市副中心、打造渝西国际开放枢纽,发展潜力巨大”。她为在永川工作和生活倍感幸福与自豪。
工作中,陈媛善于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辅导,把握尺度,注入温度,引导新生做好未来规划。她经常利用微博、热搜上的时政、社会新闻,分析分享给学生,与学生思想同频共振;因为工科学生男生多,他们喜欢打篮球,她会亲自上场与学生打成一片;有时学生生病,她亲临关照,凌晨三四点才回家。正是点点滴滴的交融,师生相互温暖、相互见证、相互成就。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总会第一时间与她分享成功的喜悦,她也为学生的成功开心、自豪。
辅导学生,留渝圆梦
20年辅导员生涯,六届毕业生、近2000名学子。陈媛说,她见证了太多“留渝圆梦”的故事:
2013届毕业生宋琴琴,来自甘肃贫困山区的一名学子,成绩优异。毕业时她也曾想过回甘肃就业。陈媛告诉她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鼓励她选择留在重庆,如今宋琴琴已经成长为重庆永川区海棠小学副校长,为重庆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7届毕业生山西小伙程浩毓,虽是家里独子,却选择留在了重庆南岸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为青少年事业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2019届毕业生李坤梅,扎根渝东北山区,一边做老师,一边用电商直播带动老乡销售脐橙,年销售额破百万元,被乡亲们称为“橙子姑娘”。
2022、2023届毕业生,有很多放弃了沿海高薪,选择参加重庆国家电网的考试,从2021年到2024年进入重庆电力系统行业的毕业生达80余人。在2025年重庆国网的考试中,2021级的胡灿同学获得本科组第一名的成绩。他们在重庆电网的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用青春和智慧为重庆发展贡献力量。
感恩母亲,守护学子
陈媛说,她坚守辅导员岗位,源于母亲袁昌玉无声的引领。母亲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在江津地区五·七大学(现重庆文理学院)学成毕业后,分配到原大足县中敖中学工作。在那里,她第一个用普通话开展语文教学,教学成绩优异;后因生孩子调到丈夫所在煤矿子弟校,她将难管的调皮学生管理得服服贴贴,成长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1992年,听从母校的召唤,回到母校江津师范专科学校(现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讲授《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当学院因管理困境频换辅导员时,已是副教授的袁昌玉毅然转岗,将专业讲台换成学生宿舍的谈心桌。晨读打卡精确到秒,论文批注多过原文,军训被褥必须棱角分明——严苛作风让学生暗称“灭绝师太”。可正是这位“不近人情”的辅导员,连续15年缔造学生考研考公全校第一的传奇,就业率始终领跑,最终让这个绰号转化为饱含敬意的“袁妈妈”。她的管理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学到真才实学,为将来工作打牢基础。
陈媛说,母亲退休时,在她泛黄的日志里发现惊人细节:每页不仅记录着学生的成长轨迹,竟还夹着对陈媛2005年初任辅导员时的指导批注——“媛媛,今日处理纠纷稍显急躁,需学会刚柔并济”。袁昌玉的默默守护,使陈媛成长为刚柔并济的辅导员。袁昌玉说在校时有的学生曾抱怨老师过分严厉,奔赴工作岗位后才真正理解老师的好。逢年过节学生的电话和微信真诚问候,让她感觉无比欣慰与自豪。现在,女儿的管理方式使她在校就能收获学生满满的喜爱,这也是教育的进步。
陈媛表示,这份传承让她见证了学校从川渝生源的摇篮成长为辐射全国的高等学府。她对学生说:“选择一座城,就是选择一种人生。重庆,不是只有火锅的麻辣和夜景的璀璨,更有对奋斗者的尊重、对创新者的包容。”他们邀请留渝工作的校友分享经验,用真实案例点燃信心;他们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职业规划,让“留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选择。
陈媛说,母亲用半生诠释“教育者的使命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信念的星火相传”。作为立志将辅导员做为终生职业的她,愿意继续做一座“桥”,连接学子的梦想与重庆的机遇;作为重庆人,她愿以毕生热爱,守护这片土地,也让更多学子扎根于此,让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
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