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年新春到,剪纸贴窗花,已成为人们过年的传统习俗。一张张花样繁多的精美剪纸,张贴在透明的窗玻璃上,传递着浓浓的年味氛围。“刻纸”属于剪纸的一种,相比起来工艺更为精致细腻。近日,记者走进永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刻纸”传承人朱德隆的工作室,亲身参与体验学习,领略刻纸艺术的无尽魅力与传承力量。
年近古稀的朱德隆精神矍铄,目光中透着对刻纸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朱氏刻纸为家传技艺,由几百年前先祖制陶中的贴花发展而来。”朱德隆介绍道,到清朝末期,朱氏刻纸不再拘泥于陶器贴花而扩至美化生活,逐步由原本比较粗犷的剪影、花卉、动物,细化为更精美的生活类刻纸。

他的工作台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工具,蜡板、刻刀、剪刀、纸张,看似寻常,却在朱德隆手中化为创造美的神器。朱老师拿起一张朱红的薄纸,轻轻覆于蜡板之上,刻刀游走如龙蛇,纸屑纷落,山川之峻峭、人物之灵动、禽兽之憨态、风景之秀丽,渐次在纸上浮现,线条细腻婉转,形象栩栩如生,与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截然不同,尽显南方刻纸的温婉细腻与具象意境。
记者按捺不住好奇与兴奋,在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尝试。手指轻握刻刀,初时略显笨拙,力度难以掌控,刻出的线条时断时续。朱老师耐心地从持刀姿势、运刀力度等基础环节一一纠正,口中不停地传授着诀窍:“持刀要稳,下刀要轻,刀尖要垂直,顺着线条走势,心要静。”在朱老师的鼓励下,记者逐渐找到感觉,全神贯注于纸与刀之间,一幅简单的大公鸡图案渐渐成型,初步领略到了这门艺术的难度与魅力。
环顾工作室四周,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朱氏刻纸精品,有革命年代的劳动人民肖像、山水花鸟以及现代的校园生活场景,题材丰富多样,工艺精美细致,无不彰显着这门技艺的创新活力。“这上面几幅毛主席肖像是我的父亲留下来的,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钻研刻纸艺术,给我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朱德隆表示他退休后便每日整理父亲的作品,在其基础上进行传承创新。
近年来,朱氏刻纸积极与重庆文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非遗研究中心合作,融入校园文化元素,开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吸引众多师生参与,传承队伍不断壮大,影响力如涟漪般向外扩散,已成为永川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教师、重庆市品牌学会会员部部长文静便是传承队伍中的一员,她十分热爱非遗刻纸,一有空便来到朱德隆的工作室学习技艺,同时她也一直致力于推广传承这项非遗技艺。
“我们在文理学院开展了多次朱氏刻纸的技艺传授与青少年研学活动,后续还将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社区校园美育和市场商业推广,让更多人体验非遗手作的乐趣,以丰富广大爱好者的精神生活。”文静告诉记者。
此次体验学习,记者深切感受到朱氏刻纸不仅是一门独特的非遗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坚守与担当。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家族的情感,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谈及未来,朱德隆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去学习、去传承、去创新,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吕薇
编辑:张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