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已步入“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的防汛关键时期。受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呈现出多发、频发的态势。同时,暑期来临,市民外出避暑,又应该怎样辨别地质灾害迹象?日前,第1眼新闻记者采访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
防汛关键时期 重庆常见地质灾害有4种
每年汛期,我市都易遭受大范围降雨的侵袭。降雨频繁、雨势猛烈且雨量分布不均,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在重庆,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四种,其中滑坡最为频发。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发现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约有1.1万处,紧随其后的是崩塌,约有2200多处。

除了降水因素的影响,我市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共有约1万多处地质灾害点,占总数的71%。这些灾害点具体分布在巫山、奉节、云阳、万州、武隆等区县。
“这是由于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岩体非常破碎,极易在长江两岸形成大量顺向坡区域,非常容易发生岩质滑坡”,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地质灾害研究所所长陈立川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通过统计,危岩就主要发生在60~90°这样一个地形坡度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5万多名“四重”网格人员、7万多台监测设备在一线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时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目前全市有480余名驻守地质工程师、1.5万余名“四重”网格人员、9800余名地防员奔忙在一线,还部署了75160台地质灾害监测设备,防范强降雨和旱涝急转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
该负责人介绍,今年入汛以来,重庆经历了14轮强降雨,成功预警和处置31起地质灾害灾险情。其中12起灾险情由“四重”网格人员巡查排查发现,9起灾险情由监测设备告警发现。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李少荣表示,进入防汛关键期,他们将抓好滚动会商研判,密切跟踪雨情水情,精准开展预警预报,特别是做好2小时、6小时短时临时预警预报。同时,还将用好小流域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应用,精准划定避险转移群众的范围,尽可能打好提前量,让群众在强降雨前、晚饭前、天黑前避险转移,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面对地质灾害 科学避险有门道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虽然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强的特点,但在发生之前,通常都会有一些可识别的前兆和规律可循。
比如,在滑坡发生之前:潜在的灾害隐患点会出现一些裂纹,附近房屋建筑的墙体开裂,树木出现歪斜,井水突然干枯或浑浊等一些异常现象。

而崩塌则更常见于陡坡和危岩附近,其发生前通常会有石块、土块从高处坠落,并可能伴有岩石破裂和磨擦的声音。
发现这些迹象,市民一定要立即撤离。若正遇上滑坡和崩塌,一定要沿两侧撤离,在撤离过程中要绕开危险建筑、树木、电杆等;而当遇到泥石流时,则一定要向山坡上跑,往高的地方跑 。

专家特别指出,地质灾害往往存在滞后效应。因此,已经撤离到安全地区的群众应耐心等待,不要急于返回家园。
“当我们觉得问题不大回去的时候,有可能正赶上滑坡的发生,从而危害到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在滑坡即使停止滑动以后,我们也不要立即返回,一定要等到解除撤离指令以后我们才能返回”,陈立川说。
随着夏日的到来,许多市民选择到户外戏水、露营和垂钓。在此特别提醒,市民在享受夏日清凉时,务必关注避暑地附近及上游的天气预报,并尽量远离临坡、临崖、临沟和临水区域,尽量减少危险的发生机率。
查看视频请点击:https://cqxyh5.cbgcloud.com/pages/details/details.html?docid=9B09675543924A5F9B012FF25AE7EDEF&isNew=yes&companyId=cqxwzx&productId=6B1BEE01515143AFAF290F6044E54A89&articleType=1&ifram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