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芯”基因 赓续红“芯”血脉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渝西都市报记者 潘玥希 文/图
“蓄力奋战,无畏前进”“城市精神传星火,奋斗青春漾韶华”……走进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永川校区,关于青春奋斗的标语随处可见,入党誓词、红色书角、红色雕塑、党建林等景观为这个校园营造出了浓郁的红色氛围。
据了解,该校近三年来就有9项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被确立为市级“一校一品”优秀团学工作品牌项目,“红色”文化育人项目获批市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校系列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活动被人民网、“学习强国”、华龙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和平台报道,累计达200余次。
究竟是什么样的独特魅力让这所学校备受关注?又是什么样的核心力量驱动着学校快速发展?5月21日,在该校举行的2024年“红‘芯’闪闪”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上,记者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不忘教育初“芯”,推动品牌创“芯”,坚持文化传“芯”。
不忘教育初“芯”,“三线精神”是底色
开幕式上,舞蹈《星星之火》拉开了重庆城市科技学院2024年“红‘芯’闪闪”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帷幕。台上的演员们用充满力量和朝气的舞姿向科研先辈致敬,每一个旋转跳跃,都是对学校红“芯”文化的诠释。这种独特的红“芯”文化源于学校所在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24研究所旧址。
1968年,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决定在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的永川建立一个专业从事集成电路及相关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24研究所(也称24所)。这也成为我国唯一一个集成电路专业研究所。当时的科研条件相当艰苦,因为技术被封锁,设备买不到,技术人员只能自己研究制造设备。为解决日常生活所需,技术人员自己建豆腐坊、挂面坊、蜂窝煤站……即便如此,24所的研究员们依然不畏艰难,于1972年6月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120位静态移位寄存器。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开始进入大规模集成领域。
“这些老一辈科研人员为国家科技事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一直提醒着我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担当。”聊起学校红“芯”文化的起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先进个人获得者周静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感悟。
一直以来,该校在青年思想政治引领方面下足了功夫。“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红色文化 育人立德铸魂’为主题,立足‘24所’校史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芯’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引领城科青年感悟红‘芯’情怀,弘扬红‘芯’精神。”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彭晓介绍,学校依托线上线下两大思政教育阵地,定期在全校范围开展团日活动、青年大学习、“地图上的青运史”学习打卡等“有灵魂,有色彩、有温度”的主题教育活动。
彭晓说,学校通过课堂学习、思辨讨论、参观研学、实践锻炼,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校院两级大力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实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每年培养出了上千名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


推动品牌创“芯”,文化创设是核心
“哈喽,大家好,我叫芯宝。我是来自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的一颗小芯片……”在该校的2024年“红‘芯’闪闪”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中场,吉祥物“芯宝”的亮相引人注目,这是学校围绕红“芯”文化打造的IP形象。
以城科蓝为主色的“芯宝”,整体形象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城科属性。头顶的红色五角星,象征着学校始终坚守党建引领,发挥红“芯”育人作用,让红色基因在校园中生根发芽;耳旁的芯片电路,寓意着中国芯片技术的发展历程,提醒城科学子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科技面罩展现了学校将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决心;胸前的红色芯片代表着学校将传承“三线精神”,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中国芯片事业发展奉献的赤子之心。
“芯宝”的诞生只是城科品牌创新的其中一个体现。“学校计划将‘芯宝’形象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方位打造红‘芯’文化,如文创产品、校园景观等,让红‘芯’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党委宣传部主管伏欣的介绍中,校园红色文化的一系列环境创设跃然眼前,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芯”广场上,党的光辉历程、入党誓词、红色雕塑等红色景观元素让人充满精神力量。
此外,学校还通过“一馆一室两中心全楼栋”的红芯文化教育阵地(即一个集成电路陈列馆,一个校史陈列室,学生活动、创新创业两中心,全校所有楼栋),以校内中国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为基础,打造“红芯”文化“新特色”。校史馆还设立了专门的学生讲解员,以地方“红色故事”为依托,赋予其时代新解读,让“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融入师生党员的脑海中。学校陈列馆面向社会开放,以学校党建“红色品牌”服务地方党建,更好地履行了协同育人的社会职责。这是学校在全面加强红“芯”文化铸魂育人建设方面迈出的独具意义的一步,也是学校推动红“芯”文化品牌创新的关键一步。
坚持文化传“芯”,丰富形式是方法
“将红‘芯’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新形式,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在活动中受教育,才能更好提升红‘芯’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对于本次文化艺术节,该校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万毅有着清晰的思路。
据了解,为营造浓厚的红“芯”文化氛围,该校策划组织了系列传承红色基因的活动。今年4月,“文化爱党爱国”主题大型花车巡演活动围绕着“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红‘芯’文化”主题展开,师生共同手工制作巡演花车,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主动了解、积极实践,亲身体验红色文化魅力,接受红色文化洗礼。贯穿全年的“红芯之旅”研学实践活动,将组建“寻访红色基因”青马工程户外实践团队和以“走进乡村,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我在行”等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结合专业背景,以多种形式、多条途径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把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传统,倾听历史的回响,追寻红色的记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此外,每月一学“红芯文化”小课堂、“传承红芯文化”主题国旗下演讲、“红芯印记 巧手匠心”特色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也深受同学们喜爱。
长期以来,该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形成了“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集群特色和“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记者获悉,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在永川和巴南的两个校区有在校生近40000人,共设有9个二级学院,本科招生专业52个,其中: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重庆市特色专业5个(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造价、软件工程),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管、理、经、文、法、艺、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瑞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继续立足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挖掘提炼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用实践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