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善心大爱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8-10-11 19:52:11
彭志才与全国各地大医院都有联系,只要科室医生愿去学习,他都鼓励,且进修学习时与在医院工作期间待遇不变。善心大爱——记区中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彭志才本报记者凌泽英文/图彭志才抽空查看自己的手术病人。2003年,彭志才担任骨科主任,他又到新桥医院外科学习半年。

善心大爱

——记区中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彭志才

本报记者  凌泽英 文/图

彭志才抽空查看自己的手术病人。


他从中医学校骨伤科专业毕业,工作后进修麻醉科,任职手术室主任;

他见证了骨科从无到有,从医生、护士比病人多的科室发展成拳头科室的全过程;

如今,他一人管理3个病区,科室业务量占全院住院数1/5-1/4,个人每年主刀手术600余台;

他不停学习提高,鼓励年轻医生至少每人掌握一门高、精、尖的专业技术,带出膝盖、髋关节方面的骨干医生,带了3名研究生;

管理团队中,他告诉大家要驱除杂念,医生和护士相处会比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更多,所以绝不允许拉帮结派,科室管理好了才对病人有利……

他就是区中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彭志才,同时他还是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手法诊疗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6年来,他先后荣获“永川区十大杰出青年”“永川区名中医”“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等称号。


善心引发专业选择

彭志才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青峰镇牌坊坝村。因靠山而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求医问药十分不便。在他儿时记忆中,从家里到青峰场镇要走两小时,若遇大点的病得走七八十里路进永川城,很是辛苦。彭志才10多岁时,奶奶生病,家人抬出去看病的情形历历在目。山区环境艰苦,不时有村民受伤或断骨,但错过医治时机而致残者不少。

种种苦难情形撞击着彭志才的心灵。他原本喜欢文学、考古,但为了让更多病人得到救治,高中毕业他毅然选择了学医,考进重庆中医学校(现并入重医中医学院)骨伤科专业。

4年里,彭志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一心想着,将来工作了,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帮助更多人解除病痛,恢复健康。


毕业分配进中医院

1992年,彭志才分配到原永川市中医院(现区中医院)。当时医院没单独的骨科,没专门的骨科医生,似乎他所学的骨伤科专业无用武之地。

工作两个多月后,彭志才外出进修麻醉。1年后归来,恰逢手术室成立,他担任手术室主任一职。在这里,他的急救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1995年,医院由一位老主任提纲成立了骨科。1996年,彭志才进入骨科。当时条件依然很差,又没专用设备,整个科室只有几个住院病人,医生、护士比病人还多,几乎门可罗雀。

1997年,彭志才去重庆中山医院(重庆外科医院)骨科进修。带着目的性去学习,他收获不小。1998年7月返回区中医院后,急诊、四肢、脊柱、半髋关节置换等骨科手术陆续开展起来。最初担心手术做不好,他就请中山医院的老师来亲自指导,手把手地教,之后逐渐独立开展手术。


业务精进务实干

骨科在医院一班人的摸索中前行。2003年,彭志才担任骨科主任,他又到新桥医院外科学习半年。随着设备、仪器的逐步完善和先进技术的开展,2005年至今,他每年主刀手术600多台,忘我工作,只为病人早治早好。去年春节前一天,彭志才排了14个手术,从早上8点过,一直忙到晚上9点过。周六周日,他都会抽半天时间到科室,看看病人,心里才踏实。

过硬技术是立足之本。大安街道的老陈68岁,因多节段腰椎滑脱、伴侧弯,椎管狭窄,脊髓神经压迫,脊柱疼了10多年,睡觉时下肢都伸不直,平时弓着走。最要命的是,其解剖结构完全看不清楚。然而,彭志才硬是凭借20多年来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打固定、复位、解压、融合。术中出血多,阻碍手术,输血3000余毫升,花了6个多小时完成了这例高难度手术……这也是他当医生以来最艰难最复杂的一台手术。彭志才作为主刀医生,带领医疗团队,手术做得很成功, 9月29日,入院1个多月后的老陈出院回家。

手术中站久了,足底、足跟疼得触摸不得,膝关节根本蹲不下去,他就晚上回家烫脚、按摩缓解;到了饭点手术没做完,长期不能按时进餐,他患上了胃病;大手术前,不能多喝水,避免手术期间上厕所,他连夏季也可以整天不喝一口水……“当然,一次手术做上七八个小时的,毕竟还是少数, 1个多小时的手术是常态。”采访中,彭志才摩挲着一个脊椎关节模子,手术酸甜如话家常,十分平静。

医德是做人之要。有位20多岁的女病人小张,因患神经鞘膜瘤,到许多大医院看病时都说要截肢。然而,对于一个还未结婚的女人来说,截肢未免太残酷。经过会诊,彭志才给她做了切除术,再做了化疗、放疗,目前小张病情控制得不错。一位巨大脊索瘤患者,因反复做过手术,家中经济条件差。为此,彭志才号召科室成员帮助筹款。他坚持每年献血 400毫升,至今已献血4000多毫升,献血的当天仍然上手术台。

在彭志才的带领下,在科室医生护士的配合下,区中医院骨科成为全院拳头科室,目前已设置骨一科、骨二科、骨三科共3个病区,长期200余人住院治疗。彭志才还主持完成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科研项目《骨痹汤对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及滑液中IL-1β、TNF-α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永川区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自制消肿酊对创伤及术后肿胀疼痛的临床研究》等,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带出一支好团队

“我到各地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技能。我也希望团队医生能够勤学善悟,建设一支完美的团队。”彭志才说,2015年他去重庆大坪医院学习,晚上和周末他还抽空给研究生讲课等。重庆新桥医院教授、全国有名脊柱外科专家初同伟,重庆大坪医院骨科主任刘鹏,四医大西京医院骨科主任罗卓荆等都是他的老师。彭志才谦虚好学,技术日益精进。脊柱手术风险高、难度大,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非死即残。所以他将主要精力花在脊柱方面,努力成为这方面的权威。

多年来,彭志才在不同医院学习,发现医生之间矛盾尖锐的科室搞不好,实力也会大受影响。所以他希望科室成员驱除私心杂念,发挥自己的特长,培育优秀团队服务患者。首先,要求医生要学会做人,要有崇高医德。“在医生眼里,病人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对生命的重视和珍视。”其次,大力支持年轻医生外出学习进修,掌握现代医疗技术、手段。彭志才与全国各地大医院都有联系,只要科室医生愿去学习,他都鼓励,且进修学习时与在医院工作期间待遇不变。其三,设备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显微镜、椎间孔镜、关节镜等的出现,骨科逐渐向微创发展。脊柱微创近年每年达300例。但微创术有其适用性、局限性,就像世上没有神医、神药。彭志才很务实,也很清醒,他踏实做业务、善管理、带队伍,从不虚冒浮夸。其四,对成功开展新技术实行绩效倾斜,科室、医生都有奖。他努力培养有理想、愿意干的年轻人,希望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长,对病人更有利。

如今,区中医院骨科医生、护士之间关系融洽,成了最团结的优秀科室。他常说,医生与护士,比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还长,看不惯别人自己也不愉快,没必要。

“你不怕别的医生名气大过你吗?”得知区中医院骨科12名医生中,除本科学历外,研究生、硕士就有7名,平均年龄30多岁,人们或许会有疑问。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始终要退出这个舞台。培养更多年轻人,形成良性循环,对医院长远发展、病人需求都有好处。”彭志才说,一个医生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年轻人不断成长,科室发展越来越好,病人受益,这也是他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