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梦想在春天里起航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8-03-08 23:26:00
永川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捷报传来。这是永川获得的最靓丽的国字号名片。

    梦想在春天里起航

    ——永川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述

    永川日报记者 涂 燕   

 高新区凤凰湖产业园 记者 陈科儒 摄

    盼望着、盼望着,在阳光明媚、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永川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捷报传来。这是永川获得的最靓丽的国字号名片。

    从永川工业园区到重庆市级高新区,从请示升级国家高新区到通过国家科技部及专家组现场调研评审,从入列2018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到国务院正式批准。一路风雨,一路艰辛,永川高新区终于迎来欣慰的荣光。

    定目标 创国家高新区永川势在必得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科技园区。1988年国务院开始批准建立国家高新区,经过30年建设和发展,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最快、投资回报率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力军。

    永川,长江进入重庆的第一站,在长江经济带开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永川是重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是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毫无疑问,永川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是理想,是追求,更是使命。

    2015年4月,区委、区政府启动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正式向市政府请示设立市级高新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相关区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创建国家高新区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高创办。由此,永川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工作正式铺开。

    搭台子 全区上下一盘棋

    2014年全区R&D占比只有0.79%,市级研发平台只有15个,高层次人才屈指可数,高新技术企业只有6家,高新技术产品只有30个……

    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指标之一,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必须达到30%以上,而永川只有6家。显而易见,这些数据让人有些尴尬,也让创建初期的工作困难重重。

    “创建国家高新区是目标,但不是终点,而是要通过创建以升促建,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成为本地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在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推进过程中,永川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创建国家高新区当作“一把手”工程,书记、区长亲自挂帅,专题部署,强力推进,把创建工作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支撑、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思路决定出路。2015年5月,与创建工作几乎同时推进的是“永川区科技创新一三五行动计划”的正式出台。而紧随其后的是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形成“永川创新30条”,成为全区创新驱动的纲领性文件。政策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为永川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成功源于专注。2015年10月2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永川高新技术开发区,这标志着我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了前提条件,朝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抓关键 聚集优势水到渠成

    2016年2月2日,重庆市政府向国务院呈报《关于重庆永川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的请示》,创建国家高新区进入到最关键的环节。

    狭路相逢勇者胜!围绕国家高新区的创建工作,永川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盯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产业发展,是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强大内核。近年来,我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积极培育发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端交通装备、新型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的新兴产业。坚持整机与配套并重、生产与服务并举,推动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速发展,打造智能制造集聚区。成功引进德国利勃海尔总装基地、长城汽车、耐德永铃环卫车、东鹏陶瓷、泰石岩棉、中铁建总部经济、腾讯大渝网区域运营中心等项目,基本形成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特色轻工等优势产业集群。

    宜居环境,是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基础条件。永川坚持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结合未来17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分析研究高新区未来发展方向,推进四个产业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促进产城融合、多规合一。大安通用机场、直达重庆江北机场的都市快轨、过境永川的渝昆高铁等正有序推进;九永高速全线建成通车,全长56公里的城区高速公路环线正式形成;新建成港桥大道、昌龙大道、龙马大道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中船智能产业园场平工程顺利完成,消防119指挥中心交付使用。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完成主体工程,B型保税物流中心纳入全市规划,高新区与城市规划展览馆、永川港朱沱作业区、天然气配气站等重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土地供应和水电气等各类要素保障有力。

    高新企业,是创建国家高新区的主要载体。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新区启动了“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整合资金2400万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总数达到64家。红江机械、威诺克等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均研发出替代进口产品的新产品,价格上均远远低于进口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转型升级发展。

    科技人才,是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关键支撑。创建过程中,永川始终坚持“借智发展”,引进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知名专家30余人。刘奕清、李洪海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李璐、陈中祝入选重庆‘百人计划’;柔性触控等6个团队入选重庆创新创业团队。这些人才和团队就是永川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对永川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与英国皇家科学院、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等知名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承担“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加快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通过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举措,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成效明显。

    科研平台,是创建国家高新区的重要抓手。高新区积极推动科研平台建设,现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或分支机构58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6个;市级以上科技服务机构21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平台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6个。科研平台的建设,也加速了科技研发和成果的转化。近三年,高新区累计授权专利4700项,获中国优秀专利奖2项;研发市级高新技术产品达213个。

    政策红利,是创建国家高新区的有力保障。针对全区研发机构和服务机构较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强,存在较多技术供给短板等瓶颈,区政府专门出台了《永川区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实施办法》、《永川区专利资助办法》、《永川区科技创新卷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而《永川区科技金融示范银行管理办法(试行)》、《永川区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出台,则是为创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血液”。

    永川高新区创建工作一路稳扎稳打,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聚集创新资源,培育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体系,扶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以升促建成效明显。现有企业45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4家,科技型企业156家。2017年,高新区GDP 259.8亿元,增长11.98%,R&D投入占比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件。

    永川的创建工作也获得了专家组肯定。2017年3月9日,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及专家组现场调研评审,专家组对永川高新区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6月29日,科技部正式行文征求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相关部委意见,永川高新区因行动快、对接好、质量高,进入10月12日国家相关部委反馈的首批无意见3家单位之中。

    2018年2月,就在人们尚还沉浸在狗年春节的祥和氛围中,又一波重磅喜讯接踵而来。2月26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正式公告,永川高新区审核公告面积16.8087平方公里。紧接着,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再起航 永川做靓“国字号”名片

    2018年,将是永川国家高新区正式启动建设的第一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永川高新区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要求,锁定“智能制造集聚区、创新创业活力区、互联互通先行区、产教融合示范区”总目标,以智能化为引领深化创新驱动,以大企业为支撑培育产业集群,以职教城为平台推动产教融合,以大数据为基石升级信息产业,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技术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实现营业总收入突破2300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园区集中度达90%,R&D达到5%,服务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总收入占比达75%,培育收入超100亿元企业数3家,收入超50亿元企业数8家,全面建成全流程贯通、全要素投入、全社会协同、全领域开发、全方位服务的创新型特色国家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