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培养更多应用人才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7-11-14 09:03:47
对于一座具有发展欲望的城市来说,创新必须倚重高等教育。而一所好的大学,也应该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创新支撑,正如重庆文理学院之于永川。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培养更多应用人才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文理学院名誉校长涂铭旌

永川日报记者 彭禹乔

       对于一座具有发展欲望的城市来说,创新必须倚重高等教育。而一所好的大学,也应该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创新支撑,正如重庆文理学院之于永川。11月12日,2017微纳米材料与先进制造学术会议在重庆文理学院举行,邀请国内外多位院士专家参与,助力永川创新驱动发展。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文理学院名誉校长涂铭旌接受本报专访,介绍了自己的事业和生平,并解读了新材料技术研究、校地合作和科研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

       人物简介:

       涂铭旌,中国工程院院士,1928年11月15日出生于原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市九龙坡区)。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1955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同济大学助教,上海交通大学助教、讲师,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及四川省纳米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重庆文理学院名誉校长。1983年赴德国卡尔思鲁厄大学访问研究一年,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的研究,作为主研人员,在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综合强化,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机理、判据及安全评价,以及重大机械装备失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成果奖10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1990年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涂铭旌院士自1988年以来主要从事稀土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其中有十余项被列入“十五”、“十一五”、“863”高技术材料项目;与合作者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5项,获国家及部、省级奖10项,其中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在四川大学培养了近五十名博士及九名博士后。编写了《钢的热处理》、《机械零件失效分析与预防》、《材料创造发明学》、《科技竞争谋略36法》、《辩证思维与科技谋略》五本专著。

 
涂铭旌向研修班学员现场讲授专业知识
 

涂铭旌(左)向学生现场讲授专业知识 

       永川给了我一片自由的蓝天

       《永川日报》:您在“材料人生”路上不懈追求、成绩卓著,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您已到耄耋之年,本该闲庭信步或胜境遨游,为什么还要来到永川,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发展战略顾问,开始“第三次创业”?

       涂铭旌:我是重庆巴县人,夫人是永川人。1946年,我踏上了前往同济大学的求学路。路过夔门时,被故乡的美丽山水所震撼,“回归家乡”的声音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回荡。2008年,我受邀到重庆文理学院参观,在被学校师生热情感染的同时,也看到了永川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我相信永川可以给我一片自由的蓝天,将我多年积累的教育科研思想付诸实践,以毕生所学所思,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永川日报》:9年间,您领衔建设了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微纳米光电器件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您是怎样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完成“第三次创业”的?

       涂铭旌:初到文理学院时,学校毫无材料学科基础,研究团队只有3个人,实验室不足400平方米,“怎么建”成了头等大事。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我首先从调研企业入手。在走访了区内多个企业后,我发现当前全区中小企业急须转型升级、急须引进更多技术人才。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我要求办学必须坚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坚持材料科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坚持科技成果实现产品化、商品化、示范产业化和规模生产效益化,坚持走政、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道路。要彻底改变“重研究、轻应用”的闭门研究方式,提倡联合办学、协同创新,实现多元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注重交叉学科研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培养更多“科教报国、大爱无疆”的优秀工程师。

       在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建设了免费为企业做研究实验、为产品改造升级的平台,近年,重庆IT产业异军突起,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开始研发新一代触摸屏薄膜材料,并吸引了更多国内外专家和学子合作。

       可以说,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产学研合作的历史。9年间,当年那个400平方米的研究室已蜕变成了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6000平方米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基地。

       植根永川、服务重庆、面向全国

       《永川日报》: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学科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同时地方的发展也需要倚重高校。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是如何服务于永川的创新发展的?

       涂铭旌:在近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与永川始终保持着共生共荣的关系。植根永川、服务重庆、面向全国,学院的学科布局始终与区域的支柱产业、创新产业紧密结合。重庆一直是学院服务社会、成果转化最主要的区域,我们将着力发挥人才高地和蓄水池作用,积极面向世界学术前沿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引领支撑重庆相关战略。

       在服务社会方面举个例子,大安街道一家企业的轧辊出现疲劳断裂的情况,企业求助于我们。为了找出这批产品质量问题所在,我去企业调研了3次,把多个产品样本带回实验室研究。经过多次取证,我们找到了这批产品疲劳断裂的原因,并将研究报告反馈给企业主,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

       当前,永川正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同时加强校地合作,推动全区职教事业再上新台阶,我非常支持。总体来说,永川的创新发展为学院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动力,学院的不断建设也为重庆未来发展、提升永川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永川日报》:今天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光电薄膜与器件重庆市工程实验室、重庆市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相继挂牌,学院与国内外多个高校、企业签署实验室共建协议、合作研究协议,可以看出,学院仍在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此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涂铭旌:要进一步加强高质量、高水平应用学科发展,将落脚点放在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要进一步沉心静气抓科研,运用新思维、新思想开启新的创业,用新谋略、新举措创造新的辉煌。

       坚持不断创新、变革新技术,瞄准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把握未来科技潮流,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如人工智能、IT产业等,光电薄膜与器件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让党委政府和企业都参与进来,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建立健全符合行业企业人才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形成对接紧密、与时俱进、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提高学院服务永川产业发展的能力,形成多赢和共同发展的局面。

       相关链接》》》

       ●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前身是2009年11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创建的“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13年12月更为现名。该团队已成为重庆市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现有专业教师4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重庆市“百人计划”2名,正高级职称人员10人,副高级职称12人,博士31人,具备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8人。研究院科研团队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各1项,省部级项目35项,其它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40余项,在研经费达到25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教学成果奖近10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180余篇,EI收录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2余项,其中授权40余项。主编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教材)8部,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市级专业科技竞赛获得多项奖励。

       研究院致力于多元化、多层次的材料工程师教育与培养平台建设,目前人才培养层次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留俄国际班)本科教育、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同时承担企业一线材料工程师在职培训,承担多期市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承担国家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助推新材料、半导体、显示、能源、汽车等领域企业转型升级。

       研究院致力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承担了重庆文理学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留俄国际班”。该班实行“2+2”培养模式,大一、大二在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学习,大三、大四在托木斯克理工大学高技术物理学院学习。两校互认成绩和学分,合格学生可同时获得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毕业证书(含学位证)和重庆文理学院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2012年,由涂铭旌院士牵头,在重庆文理学院组建了重庆市微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协同创新中心和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中心联合俄罗斯奥克兰大学等高校以及10余家企业协同攻关,突破将银金属纳米化及图像化的技术难题,研制出目前国际上前沿的导电薄膜柔性触摸屏。

       ●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率领的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团队研制出银纳米线触摸屏手机样机,这一新材料技术比传统材料具有成本低、导电好等优势。

       触摸屏目前广泛采用的是氧化铟锡材料,占控制面板40%的成本,铟是一种昂贵的稀有元素 材料。替代材料石墨烯,必须在真空状态下生产,且成品尺寸和效率还不高,成本较高。银纳米线每分钟能生产10个平方米,速度和产能都更大。

       据了解,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触摸屏技术,具有透光率高、导电率高、尺寸大、成本低(为现有触摸屏成本的50%)、柔性高(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优点。涂铭旌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产品,目前已生产手机样品。采用这一技术生产的触摸屏不需要在真空状态下生产,而且可以连续印刷。美国苹果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正在进行银纳米线触摸屏的试用,目前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研发团队的技术达到世界同等水平。

       ●2016年12月3-5日,2016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北京举行,重庆文理学院大尺寸柔性触控项目力战群雄,获得总决赛创新赛第一名的骄人成绩,3D喷墨印刷电子创新团队斩获先进制造行业全国总决赛团队组第三名。

       大赛分为华东、华北、华南和西南4个赛区,不分行业,只分创新赛和创业赛。重庆文理学院团队经过初赛、分赛区决赛、半决赛、总决赛层层选拔,入围创新赛总决赛。在总决赛中,作为唯一以团队形式参赛的队伍,经过政府部门领导、投资人、制造专家等60多人组成的评委现场评审,与北大、微软、高通等知名高校和企业孵化的公司进行激烈角逐,最终获得创新赛第一名、团队组第三名。

       ●2017年9月21-23日,2017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举行,在论坛科技分会核心专场——首届中意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文理学院科研团队再创佳绩,一举夺得大赛第二名。

       首届中意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2017欧亚经济论坛开幕式后拉开帷幕, 经过9月21和22日两天的精彩角逐,顺利落幕。文理学院柔性触摸显示团队,经过“大浪淘沙”、“初露锋芒”、“突出重围”三轮激烈比拼,从18个中意项目团队中脱颖而出,作为6支晋级队伍中唯一一支中国队伍进入“谁与争锋”环节的角逐,最终以突出表现受到中外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大赛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