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李大中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7-06-21 20:10:23
李大中,永川县王坪乡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1975年病逝。幼年读私塾,在永川达用学堂(永川中学前身)第一班毕业后考入四川绅班法政学堂。

       李大中,永川县王坪乡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1975年病逝。幼年读私塾,在永川达用学堂(永川中学前身)第一班毕业后考入四川绅班法政学堂。民国2年(1913)起。曾任永川来苏乡高等小学校校长、荷属南洋帮加岛中华学校中文教员、潘文华秘书、重庆市政府总务科长、成都国医学院教员、崇庆县县长。民国32年任万县聚点仓库主任,此后以行医和创作川剧为职业。

       李大中自幼学习永川苏家拳。在重庆,他与人共同创办重庆市国术馆,并任副馆长。国术馆设有3个练武场,供业余武术爱好者练拳,早晚派专职教练进行辅导。在他倡议下,一些学校除体育课外,每周增设两个小时的国术课。

       上世纪30年代,重庆举办两次擂台比武会,李大中是主持人之一。比武会吸引了许许多多武术爱好者参加,为中央国术观摩会选拔了人才。

       李大中更热爱川剧,民国18年(1929),他在重庆九尺坎创办川剧班“进德社”,开第一次招收女生的先例。科班男生艺名一律以“德”字嵌名,女生则以“钟”字嵌名;聘请川剧名师卓少堂(生)、四季红(旦)、张光廷(净)为坐堂教师,傅三乾(丑)、陈翠屏(旦)为兼职老师。名噪全川的演员曹俊成、吴晓霞等也在“进德社”任过教。

       “进德社”训练学生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法,给学员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李大中除搜集整理旧剧本外,还创作许多新剧本,使川剧从“条纲”和“口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陆续创作了红楼戏《黛玉葬花》、《抚琴悲秋》、《黛玉归天》、《尤三姐剑会》,聊斋戏《水晶戒方》,连台神话剧《西游记》,连台12本清代历史剧《吕四娘刺雍正》,大型历史剧《扬州恨》等。与此同时,李大中大胆吸收兄弟剧种之长,从演《西游记》开始,便采用海派的灯光布景。“进德社”开办5年,招生数百,合格毕业者80余人,其中以李小钟、周金钟、李文德、钟武德等最为优秀。

       民国24—28年(1935—1939),李大中迁居成都,在国医院任教,并任大戏院兼职编导。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旺盛阶段,他写出大量揭露时弊的剧本。如《劫后缘》、《铁血鸳鸯》、《奇冤录》、《美人心》等。特别是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李大中选择抗日斗争的重大题材,写了20本连台戏《还我河山》,开创用川剧表现时代精神的先河。民国31年(1942),李大中第一次写出以劳动人民为主人公的大本时装戏《恨海情天》,揭露尖锐的阶级矛盾。

       在表演手法上他博采众长,不光引用海派的灯光布景,还采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在《还我河山》剧尾加上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用大型西洋乐器伴奏,对创造气氛深化主题起到显著的作用。此外还把川剧喧闹的大锣大鼓改成小锣小鼓。

       民国34—35年(1945—1946),李大中在嘉定(今乐山市)嘉乐川剧院任剧务主任。

       解放后,李大中先在合江女中教语文,后在城关医院作中医。业余时间仍从事川剧创作,编写了《渔夫恨》、《白衣战士》、《搬家》等剧本。在医学方面,他专修妇科伤寒,刻苦学习陈修园注释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并进行批注。几十年行医实践中,自创的精方不下300剂,已交与其外孙女孙答玉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