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沈彬:从永川走出去的模范支前县长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7-06-15 21:54:26
6月7日,《永川日报》来了一位叫何玫的女士,报料她大伯沈彬的英雄感人事迹,带来了沈彬烈士证明、捐献革命文物荣誉证等证明材料。

沈彬:从永川走出去的模范支前县长

永川日报记者 孔秀英

 
沈彬
 
 
2016年,在山东莘县十八里烈士陵园,何玫向大伯沈彬鞠躬致敬。

       6月7日,《永川日报》来了一位叫何玫的女士,报料她大伯沈彬的英雄感人事迹,带来了沈彬烈士证明、捐献革命文物荣誉证等证明材料。6月8日,是沈彬因劳累过度病逝70周年的忌日,何玫希望永川日报能予以报道,既是缅怀沈彬先烈,也是让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常思感恩。

       一段光辉的历史回忆,在何玫的述说和一份份文献资料中展开,一位为了革命事业和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年轻同志,穿过战争年代的烽火,穿过历史的烟云,向我们走来……

       17岁离开永川

       沈彬1919年出生于永川县永昌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原名何志鸢,又名何仁懋。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7岁读私塾,文才出众。14岁考入永川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36年,也就是17岁那年,面对日本的入侵,他放弃了能挣钱的教师工作,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到成都求学,自此再也没有回过永川。父亲何明星也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长子。

       1937年,沈彬在成都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年底,他决定到延安。他和十几个同学一起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途中有的同学被抓进了集中营,有的牺牲了,但他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经过长途奔波到达西安,找到了设在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初,他被组织送到了延安,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他说:“这里的空气那么自由,成千上万青年生活在欢欣里,劳动里,锻炼着他需要的身心,我高兴了,我幸福了,我找着了世界的光明。”

       忠实于人民的县长

       1938年,中共中央从延安选派了一批优秀干部到山东敌后开展抗日工作。沈彬告别延安,来到山东,在泰西行署任秘书。为创建泰西根据地,他和同志们一起深入集镇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与敌伪和地方封建势力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促进了泰西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

       1940年初,21岁的沈彬到汶上任县长。当时,敌人派出大量特务和汉奸捕杀我工作人员和抗日群众,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对这段生活,沈彬自己有过比较详细的叙述:“想不到我竟作了从前最恨的官吏,也作起父母大老爷来了。……是的,我不会摆官架,不会打人,不会骂人,不会刮地皮,我们就会领导人民求生。我们忠实于人民。我们的‘衙门’谁都能自由走进,我呢,谁也能找我接近,询问我的施政情形。我们不会吃好的。老百姓吃什么我们吃什么,没有什么小厨房。我们不骑马,不坐轿,只用两条腿往各处跑,十里百里都是如此。老百姓有事不问富穷,需要亲自去时,只要老百姓一说,县长,有事得你去。我就跟着去,不问自己累不累。我们坚决地保护人民利益,谁来侵犯他,我们就会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卫。人民生活穷困,我们整天地想办法去改善。”

       在沈彬的领导下,汶上的斗争形势大为好转,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日渐高涨,这使敌人十分恐慌,时时处处想除掉沈彬。一次,在沈彬带领群众自卫武装和敌人进行战斗时,被敌人包围,不幸身受重伤,落入敌人魔掌。在党组织和当地群众的积极营救下,脱离险境,被组织秘密送往北京协和医院治疗。5个月后,沈彬伤愈重回汶上。不久,沈彬在带领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攻打日伪据点时,再次受伤,被安排到濮县境内进行治疗。

       1941年秋天,沈彬伤愈后,被分配到濮县任县政府秘书。后又任水西行署秘书长,开创了水西抗日斗争新局面。

       积劳成疾为革命事业捐躯

       1946年8月,国民党军大举进犯冀鲁豫地区。沈彬被分配到观城任县委副书记兼县长。他一到观城,就深入农村,动员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土改,带头参军、参战。组织担架队支援前方战场,发动妇女、老人、儿童团碾米、磨面、做军鞋等。特别是创造了土改与战勤相结合的工作经验,受到冀鲁豫后方总指挥部的通令表扬。

       这年9月,我军发起了小杨湖战役和巨野战役,上级要求观城县组织500副担架,沈彬带领机关干部走村串户,动员群众积极报名支前,很快组织起了一支近3000人的担架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1947年1月,金乡鱼台战役打响。沈彬亲自带领由300余副担架、2000余名民工组成的担架队,随军参加战斗。在他指挥下,仗打到哪里,担架就跟到哪里,及时运送弹药,随时转运伤员。数九寒天,北风刺骨,队员的手脚冻裂了,他们不叫苦。有时,战斗激烈,转运伤员任务重,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沈彬和民工一样勒紧腰带,坚持火线运输。在半个多月的艰苦战役中,沈彬带领担架队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表扬,沈彬自己却因饥寒交迫、过度劳累,患了伤寒病。

       刚从前线回来,还没顾得上休息,战斗又打响了,上级下达了观城县组织400副随军担架的任务。这次支前距离远、时间长、人员多,任务相当艰巨。此时,沈彬的病还没得到系统治疗,县委书记不让他去。沈彬说:“我是战勤指挥部的指挥长,支前是我的职责。我熟悉情况,也有了经验,带担架最合适。”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县委批准了他的要求。在接近前沿阵地时,个别民工没参加过大的战斗,产生了惊慌情绪。沈彬亲自示范,教队员如何防空,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匍匐前进接近伤员等。民工的情绪稳定下来。在晚上急行军时,天黑得辨不清方向,又赶上下雨,民工的衣服湿透了,再加上山路崎岖,一直在平原生活、没有走过山路的观城人很不适应。为避免队员掉队,沈彬一会儿跑到担架队后头,给队员鼓舞加油,一会儿跑到前头,号召大家向大部队学习,加速前进。

       在敌人散布谣言老百姓躲藏起来的情况下,少数队员思家心切,悲观厌战,沈彬向队员讲解山区特点,报告主力部队胜利的大好消息,教育大家作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他以身作则,和担架队员一起住在露天坝,不随便动用群众的东西,有空就替群众担水扫院子,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感,陆续回家,担架队有了吃的、住的,队员情绪也稳定了。为减轻群众负担,沈彬让担架队用柿子和糠混合后晒干,磨成面、喝糊糊。在他的带领下,2000余人的担架队穿过敌人封锁线,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冀鲁豫和太行两区联合召开的支前工作总结大会上,沈彬介绍了观城县支前工作的经验,受到与会人员的赞扬,被誉为“模范支前县长”。

       1947年5月,我军发起豫北战役的第三阶段作战。这时,沈彬的病已越来越重,经常发烧。他强忍着病痛,带领担架队运送伤员。一路上担架队不叫苦,不叫累,对伤员热心照顾。经过数天急行军,把伤员安全送到了南乐县后方医院。这次支前,担架队跑遍了豫北各县,行程2000余里,而自己又无一伤亡。冀鲁豫后方总指挥部在1947年5月13日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给予了表扬:“观城担架队注意了严密组织工作与思想领导,沈彬县长带领担架队深入群众,以身作则。”

       沈彬在这次支前中因饥劳过度,伤寒病复发。党组织对沈彬的病情非常关心,找了最好的医生对他进行诊治。但沈彬终因病疾已深,医治不愈,于1947年6月8日病逝,年仅28岁。

       教育弟妹要为追求真理而读书

       虽然身在他乡,但沈彬对弟弟、妹妹的成长一直非常关心。在延安时,他就曾给家里写过信,要弟弟、妹妹好好学习。

       1943年4月29日,他在濮县再次给分别七年之久的亲人写信,心情非常激动。他在信中说:“我想你们要学我的精神。要处处为着真理。如果有地位、金钱、势力的一毫念头,那就是卑劣,我不希望有这样的弟妹。”“不要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追求真理。应该多知道社会,多明了人生的一切。”“读书救国,行动起来。不要光读书,好的青年很多,要多接近他们。”这封信也成了沈彬留给家人的唯一遗物。去年,沈彬的亲人把它捐献给了莘县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陈列馆。

       因为战争年代信息不通,沈彬父亲何明星在1951年12月才得到儿子沈彬去世的消息。当时的永川县人民政府给他发了1000斤大米,这位痛失长子、深明大义的父亲又把这1000斤大米捐献给政府,把“光荣之家”的牌匾方方正正地挂了上去。

       何玫父亲深深地怀念着这位大哥,虽然单位几次分房,他都不舍得离开大哥曾经居住生活过的水东门。去年,沈彬女儿张中赢、侄女何玫和其他一些家人受山东莘县人民政府邀请,到山东莘县十八里烈士陵园给沈彬扫墓。何玫和家人特意在老房子处取了些泥土,洒到了沈彬的墓上。

       何玫和亲人们还到了原来的沈彬墓地所在地——侯铺。当地老百姓听说沈彬的后人来了,纷纷赶来给他们讲沈彬的故事。何玫见很多年轻人也知道大伯的事迹,一问,这些年轻人说:“读书时每年我们都要去沈彬烈士的墓地扫墓,听老一辈人讲沈彬的感人事迹。”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说:“沈县长,我认识啊!我还记得沈县长让我们给解放军做军鞋,给我们开会,说你们有什么困难,就去找他。他去世后,我们当地人献出了最好的棺木,有3000多人来送别,很多人都哭了。”

       何玫说:“在大伯牺牲70周年纪念日之际,我们全家纪念他、追思他,想通过报纸介绍他的事迹,不仅因为他是我们的大伯、我们的亲人,更重要的是想大家和我们一样铭记历史,思考我们的幸福生活归根结底是怎样来的,怎样过好今天的幸福生活,怎样不虚度自己的一生。”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莘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图片由何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