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记重庆市区县报首届十佳记者张天彦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7-04-13 22:19:39
4月13日下午,重庆市2017年度区县报管理工作会召开,会上永川区新闻社记者张天彦荣获“2016年度重庆市区县报首届十佳记者”称号。近日,记者走近这位“区县报首届十佳记者”、“一等奖专业户”,听张天彦谈谈他的“执念”与独特的新闻观。

20年的执念,只为对自己的名字负责

——记重庆市区县报首届十佳记者张天彦

永川日报记者 甘 敏

 

        编者按:4月13日下午,重庆市2017年度区县报管理工作会召开,会上永川区新闻社记者张天彦荣获“2016年度重庆市区县报首届十佳记者”称号。近日,记者走近这位“区县报首届十佳记者”、“一等奖专业户”,听张天彦谈谈他的“执念”与独特的新闻观。

        他,是重庆市区县报好新闻的“一等奖专业户”,连续6年, 9块金牌;他,是永川区新闻社坚持在采编一线的“长者”,两鬓斑白,初心不改。

        他用20多年的执念,将自己的名字与责任、担当连在了一起;他用20多年的执念,将自己的名字与激情、热度连在了一起;他用20多年的执念,将自己的名字与“一等奖专业户”的美誉连在了一起。

        他就是重庆市区县报首届十佳记者、今年54岁的永川区新闻社新闻部主任张天彦。

        一篇报道,助推了一个榜样的产生;一组跟踪,促进了一个民生问题的解决。他用20多年的执念,将自己的名字与责任、担当连在了一起

        没有新闻点的新闻不写,没有深思熟虑的新闻不写;写新闻,要有深度,要有思想。这是张天彦独特的新闻观。

        2010年10月,张天彦在朱沱镇采访基层党务工作者时了解到,该镇港口社区党总支书记文绍英辞去某公司高管职务,毅然回到社区当起“小巷总理”一事。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新闻素材,并萌发了采写长篇通讯的想法。

        为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张天彦与时为见习记者的徐征三次深入朱沱采访文绍英本人、身边人员、社区群众和受资助学生,收集了长达3万多字的新闻素材。在写作时,他俩随采访对象的喜而喜、泣而泣,经常挑灯夜战,写到凌晨一二点。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打磨、推敲下,2010年11月18日,《永川日报》用头版整版版面刊发了长篇通讯《文绍英和她的136个孩子》。

        此篇报道刊发后,全国先后有4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当代党员杂志社主办的七一网首先全文转载,网友好评如潮,一周点击率达15万多人次,创下七一网单条稿件点击率最高记录。人民网以《“傻大姐”文绍英用大爱感动重庆》为题进行转载。《妇女之友》杂志龙源期刊网、重庆妇女网也进行了全文转载。当年11月24日,时任永川区委书记题词,号召“向文绍英学习,全社会都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之后,永川区掀起了向文绍英学习热潮。永川区委组织部决定通过“爱心之家”定向资助三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并发出通知,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认真学习文绍英同志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永川区委宣传部在全区开展文绍英事迹巡回报告会,广泛宣传文绍英的先进事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川区妇联号召全区妇女,以文绍英为榜样,做一名“爱心妈妈”。永川区朱沱镇党委、政府要求每名机关干部、村居负责人联系帮助一名农村留守儿童,还成立了朱沱企业家扶贫协会,将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留守儿童。后来,文绍英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10年,《文绍英和她的136个孩子》荣获了首届重庆市区县报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

        2013年1月,作为一名区人大代表的张天彦在开展“两会”会前调研时了解到,永川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部分班额达到90多人,超出国家标准一倍多。针对这一现状,他一边提写人大代表建议,一边通过新闻报道展开呼吁。先后采写了《如何破解“大班额”·特写镜头——破解“大班额”新闻调查(上)》、《如何破解“大班额”·广角镜头——破解“大班额”新闻调查(中)》、《如何破解“大班额”·长焦镜头——破解“大班额”新闻调查(下)》三篇通讯,在“两会”前、中、后适时推出,对永川区城区中小学班额的现状、问题、解决办法进行了全面系统报道。

        此组报道刊发后,引起了各界高度重视。 在“两会”上,“大班额”问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永川日报》报道的“大班额”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批评意见和协商意见。永川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建议,永川区委书记、区长亲自率队开展城区“大班额”问题调研,并采取新建学校、扩建学校、小学退出幼儿园、均衡城乡教育等措施,缓解“大班额”问题。在人大政协、新闻舆论的“双重监督”下,永川区城区“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3年秋期开学,城区新生入学全部告别了“大班额”。

        对城区“大班额”问题的解决,张天彦还进行了全程跟踪。2013年秋期开学第一天,他深入城区各中小学采访,写出了《城区新生全部告别大班额》的新闻报道。2013年,该新闻荣获了第三届重庆市区县报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一组组策划,拉近了记者与读者的距离,唤起了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回忆和珍爱。他用20多年的执念,将自己的名字与激情、热度连在了一起

        张天彦认为,新闻人和艺术家一样要有激情,有激情作品才会有热度。这一观点,在他的新闻策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2006年,张天彦策划并实施了“千里边界行”大型采访活动。活动中,他带领“千里边界行”的记者历时3个月,行程上千里,跨越16个镇、56个行政村的采写(拍摄)了120多篇(幅)新闻报道,内容鲜活、贴近群众,真实反映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所思、所盼、所为,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评报员、著名儿童诗人钟代华评价:“‘千里边界行’大型采访报道给人以深沉、大气、开阔之感,叫人喝彩,颇有创意,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人文性,是近年来永川新闻少有的亮点。”

        读者、诗人金平评价:“从‘千里边界行’第一篇报道开始,我就一直关注这次采访活动,只要打开《永川日报》我就寻找‘千里边界行’的报道,因为它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位读者找上门来,要自己出钱,为“千里边界行”结集出书。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张天彦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策划推出了“发现你身边的永川最美”栏目。栏目分山、水、木、石、桥、街、田野、院落等8个系列,每期一个整版,先后推出了《永川城市首批行道树 文曲路法国梧桐》、《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汉东城遗址》、《150年历史 松溉陈家大院》等9篇报道。永川区领导对该组报道做出了“角度新颖、有文化、有深度、有可读性”的批示表扬。永川一位近90岁高龄的老文化工作者王其慎一一将栏目稿件剪切下来珍藏。在读到“木”系列《北山坡上多黄葛》报道后,还欣然为黄葛树写歌一首。2014年,“发现你身边的永川最美”荣获第四届重庆市区县报新闻奖(报纸栏目)一等奖。

        据了解,近年来,张天彦先后成功策划并实施了近20个大型系列报道,起到了策划一个、影响一片的效果。

        良师、益友、智者、才子,用精益求精的作风树起业界一面旗帜、一道标杆。他用20多年的执念,将自己的名字与“一等奖专业户”的美誉连在了一起

        “新闻人要对自己的名字负责。”张天彦认为,新闻署名,亦可扬名亦可臭名。作为一名大众传播产品的生产者,必须明白,你生产的每件产品都必须接受数以万计挑剔目光的审阅,你必须时刻对新闻、对这份职业心存敬畏。“对自己名字最好的负责方式,就是多写好新闻。”

        永川区新闻社专题部主任龙远信认为,张天彦是位对自己名字极度负责的记者,他新闻敏感性强,既敏于大局全局,善于从重大题材中发掘新闻,又敏于凡人凡事,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闻,策划采写了大量好新闻。

        提起张天彦,永川区新闻社骨干记者孔秀英用了八个字:良师、益友、智者、才子。到新闻社不久后,孔秀英就参与了张天彦策划的“千里边界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那是实实在在的‘走转改’,” 孔秀英说,“我们每次都坐着公交车去镇上,然后一个边界村一个边界村地走。张主任带着我们这帮‘新兵’,一头扎进了采访一线,在如何挖掘新闻上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比如,一个地处偏远的九层岩村,就挖掘出了《圆周芝莲的上学梦》《九层印象》《九层岩村的老板社》《永川长江第一街》4条新闻,让我们深受震撼。张主任一贯的实事求是的新闻作风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他给我树起了一面旗帜、一道标杆。”

        “张主任是我写新闻的启蒙老师。我的第一篇新闻作品,就是在张主任一字一句的修改中形成的。”在谈及张天彦时,永川区新闻社新闻部骨干记者张玲如是说。

        永川区新闻社新闻部骨干记者杨雪称,“千里边界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是她10多年新闻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次采访活动,让她一个城市娃了解了农村生产和生活。“作为区县报的记者,就是一个田坎记者。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走田坎,农村题材的新闻稿件,占据了我新闻稿件的一大半。”

        务实彰显作风,责任见证担当;激情催生动力,热度生发高度。2010年重庆市设立区县报新闻奖以来,张天彦的作品获得新闻奖仅一等奖就多达9次,成为重庆市区县报的“新闻翘楚”、永川区新闻社最大的“一等奖专业户”。2016年,他被评为了重庆市区县报首届十佳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