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石龙山之魂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7-02-08 22:35:40
刘声道,重庆永川人,生于1922年2月,2009年11月辞世,享年88岁。系中国书画家协会终生荣誉主席,中国当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大师。

石龙山之魂

——记中国著名金石、书画艺术大师刘声道

何祥松

 

刘声道潜心雕刻

 

        刘声道,重庆永川人,生于1922年2月,2009年11月辞世,享年88岁。系中国书画家协会终生荣誉主席,中国当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大师。

        如今,先生已逝去,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追忆、无数传奇。先生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展览办到了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作品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轰动陪都重庆、五十年代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领导人,日夜画、指尖画更被视作画坛“绝技奇招”。机遇使先生成为“艺庐”第十一代传人,勤奋成就了先生在金石、书画上取得的累累硕果,使命让先生全身心投入石龙山摩崖石刻艺术塑造之路,最终铸就了石龙山的精神,成为石龙山之魂。

指上春秋(指画)

        艰辛的学艺之路

        一个永川,出现画坛怪杰陈子庄,又出现怪才刘声道。刘声道,只读一年多书,竟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大家。

        刘声道先生生于一个仿古、篆刻、书画艺术世家,其先祖刘树三先生在清乾隆年间创建“艺庐”,先生成为其第十一代传人。十二岁那年,谋生计卖灯草到贵州遵义,在他走投无路的窘境中,遇上了正在寻访他的“艺庐”传人陈志光,拜陈为师,从背诵《三字经》开始,跟着师傅踏上了漫长而坎坷的艺术道路。

        声道先生早上背诗文,上午学画,下午习字,晚上学金石。师傅严于执教,徒弟刻苦用功。一部康熙字典约5万字,他硬是从头到尾按书法“楷、行、草、篆、隶”五种笔法,认真练习,并遍习诸家碑帖,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历代名家字画,风格各异,都一件一件的临,众多石刻、微雕,也一刀一刀的摩刻,起五更,睡半夜,孜孜以求。师徒相依颠沛流离于云、贵、川三省,边学边卖艺为生度过了七个春秋。功夫不负苦心人,尚不满20岁,就在书法、绘画、篆刻、微雕等技艺取得巨大成就。

 

        执着的从艺人生

        先生从艺70余年,翰墨耕耘,铸就风格,自成一家。书画气势磅礴,线条高古,墨彩夺人;金石宗汉印、秦玺,古拙苍劲;微雕更是出神入化,被誉之为“神刻”。

        1989年7月,先生被中国书画家协会聘为终身荣誉主席。

        先生书画作品笔力苍劲,像是灵动的舞者,似高古的音乐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其松柏画作更是别具一格,苍劲的树干,盘区的虬枝,或绝壁悬生,或傲立苍穹,那种不畏风吹雨打,不惧险恶环境,不入尘世俗套的情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墨荷作品,既有名家气韵,又有独到笔法,往往几团浓淡墨色,数笔线条勾勒,“满堂春色关不住,清白留在乾坤中”的诗意,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尽展画面中。其仿古作品更是叫绝,常常可以假乱真,真假难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展出,一友人买了先生两副仿古画,出境时竟被海关拦下不准出境。

        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奔走于国内各大都市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先生精于传统技法,还大胆创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功地研发出了《日夜画》这一画种。《日夜画》在首都北京展出时,每天成千上万的观众络绎不绝地涌入展厅,一睹为快。首都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也纷纷前往道贺,党政领导也前往观瞻。当时盛况轰动京华,令人难忘。

离情四十年

        铸就石龙山之魂

        石龙山,位于今三教镇东约三公里处,山崖陡峭,奇峰崛起,高山如虎,矮山如凤。左有东山,右有西山,石龙山就在这两山环抱之中。

        这一美妙画卷,酝酿出声道先生之梦:改造石龙山,创造人间奇迹,使石龙山成为雕刻之山、文化之山、艺术之山。第一步是率先刻写当代名人书法4000余幅,第二步是用精美的雕刻艺术在石崖上雕刻2000尊古今著名的人物像,第三步是发展配套旅游设施。规划十分壮观,建成后将是一个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摩崖书法石刻和举世瞩目的“世界名人博物馆”,成为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神圣殿堂。

        1984年,先生已年逾花甲之年,为了心中那一个宏伟的壮举,将梦想付诸实施。用自己卖画的钱自筹资金,在他的家乡石龙山长达十多华里的山崖陡壁上雕刻历代名人的诗、词、书法、绘画、肖像,誓把石龙山变成与河南洛阳的龙门,山西大同的云冈,重庆大足的宝顶,四川广元的千佛崖石刻一样的摩崖石刻艺术胜地。

        旗开得胜。“石龙山”三个擘窠大字,首先镌刻在石崖上,那遒劲酣畅的笔锋,在几里以外就映入眼帘,每字径宽7米,笔画中可以容下一人,气势雄伟壮观。先生带着自己的子女和学生在山上奋战了两年余,360余幅已镌刻完成。石龙山摩崖石刻群建设,这一壮举当时轰动了整个中国,各地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因资金不足和一些其他原因迫使工程停工,使先生这一壮举暂停,也成为先生一个未了的夙愿。

        但是,先生从艺七十载,各种荣誉集于一身,获得过很多奖项。《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人民画报》、《大公报》、《中国报告文学》、《西南军事文学》、《人民中国》、《华声报》、《四川日报》、《四川画报》等新闻媒体将其作品和在艺术上的建树作了专访和专题报道。先生被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被世人称为奇才、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