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龙洞朝霞今犹在 尖山崖窟忆大千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6-06-15 22:37:26
沿大峰(大涧口至宝峰)路驱车约二十多分钟,行至红炉镇会龙桥村,山势豁然平坦。

龙洞朝霞今犹在 尖山崖窟忆大千

——永川区政协历史文化遗存探寻之红炉篇

宋 波 龙远信/文 王国梅/图

张大千《海棠春睡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大千肖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5月11日下午,艳阳高照,气温高达35℃。永川区政协主席刘祥全、副主席高志强和专题调研组一行,从永荣镇出发,前往红炉镇调研历史文化遗存。调研组穿密林、长跋涉,逢山开路披斩荊棘,头顶烈日大汗淋漓,深感探文寻物非易也。

 

 【历史沿革】

       红炉位于永川城西,建场于清乾隆年间,始名龙凤场。因当地居民多从事手工打铁,红炉较多,炉火红红,故名“红炉”,时有居民60余家。

       民国初年,名红炉厂场,属安贤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名红炉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名红炉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并入新店乡,直至永川解放。

       1953年恢复红炉乡。

       1956年与罗汉乡合并,仍名红炉乡。

       1958年,红炉与新店合并,建红新公社。

       1959年,分置红炉公社(辖罗汉)和新店公社。

       1977年,分出红星(罗汉辖地)公社后仍名红炉公社。

       1983年,恢复红炉乡。

       1992年10月,与新店乡合并,建红炉镇。

       1994年,原罗汉乡除金鸡村为永荣镇管辖外,其余五个村及罗汉场并入红炉镇。

       1997年,红炉镇政府迁永川煤矿与六井之间的公路北面新集镇办公。

       红炉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是永川工业强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龙洞朝霞 遗迹尚存的古昌州八景之一】

龙洞朝霞

 

龙洞

 

       沿大峰(大涧口至宝峰)路驱车约二十多分钟,行至红炉镇会龙桥村,山势豁然平坦。在公路右侧约50米,有两座石山,怪石嶙峋,层层叠叠,立面寸草不长,山上密林丛生。走到近前,两山错落相连处,有一天然溶洞。古昌州八景之一的“龙洞朝霞”,就源于此。

       据《永川县志》记载,县西英山(又名阴山)上有一洞,下有灵湫(水潭)。相传,龙居其中,故名龙洞,又名英山洞。泉水淙淙,每当旭日东升,烟雾蒸腾,灿如霞漪,因名“龙洞朝霞”。附近有干龙洞,亦高广幽深。干龙洞与龙洞相通。时任永川知县张时照有诗云:积水依灵物,烟云吐纳中;朝来作霖雨,不与赤霞同。

       龙洞洞口高约3.5米,宽约4.5米。洞口处,有当地村民自发供奉的神像,新砌筑的水泥墙上有一木门。石墙上方刻有“龙洞朝霞”四个大字,木门两侧镌刻一副对联:“双龙一洞朝霞照天地,两口山峰夕彩映乾坤”。

       洞内黑暗阴深,凉气袭人。沿着一条天然石道摸索前行,伸手不见五指,需手电照明。灯光晃动中,不时有蝙蝠飞翔的黑影。石道蜿蜒曲折,宽高约两三米,洞顶有少量的钟乳石,时有滴水,洞底无石笋,也不见水潭。如此缓慢前行约5分钟,在一岔路口,泥石顺洞而下,堵住通道,上方仅有一米高左右的石洞。

       据当地人讲,龙洞位于阴山槽谷中,内有“干龙洞”和“水龙洞”两洞,干龙洞进洞就往山顶爬,共有九层岩穴,故有“九楼”之说。调研组认为,“龙洞朝霞”景观,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中的地质和光现象形成的自然景观。因为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钙质堆积沉淀的结果。由于当初洞内有水,加之气温较低,水蒸气与洞外空气相遇,形成水雾,朝阳照射之下形成光线折射,给人恍若仙境之感。

       永川旧属古昌州辖地,有石松百尺、铁岭夏莲、圣水双清、龙洞朝霞、竹溪夜雨、桂山秋月、八角攒青、三河汇碧等景观,集中展现永川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早在民国二十五年,《永川县县政概况》便有记载:“本县名胜,历分为八景。然如圣水双清,竹溪夜雨,铁岭夏莲,名虽在实不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今,古昌州八景中的大多数景致,已随世事变迁,或消失殆尽,无迹可寻,或时过境迁,空留其名。

       “龙洞朝霞”作为古昌州八景之一,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龙洞附近因采煤开石、砍伐植被,洞中泉水渐渐干涸,干龙洞、水龙洞两个洞口逐渐堵塞,洞中烟霞蒸腾的美景渐渐消逝。

       上天赐景来,精妙出自然。尽管朝霞无存,但龙洞尚在,能有迹可循已殊为不易。透过历史的光影,依稀可见当年古昌州八景的意境和情趣。如何抢救、保护和开发镇街历史文化遗存,延续传承永川文脉,调研组一行深感重任在肩,虽然累了点,但选题有价值,破题有意义。

 

【尖山崖窟 17岁张大千被绑匪窝当师爷】

 
 

尖山崖洞

 

       告别龙洞,继续沿大峰公路前行,过新店场,至龙井口村。在距拉法基水泥厂十米处左转,进入一机耕道,远远可见一山,尖山崖窟就位于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之上。仰望山上,丛林茂密,崖窟掩盖其中,并不可见。

       “国画大师张大千,当年曾被土匪绑到这里,在匪窝里当了百日师爷。”红炉镇党委书记邓正军爆料。调研组同事当即补充,张大千晚年也曾自述过被绑永川的经历。

       尖山崖洞有何来头,居然有这等传奇?调研组大为好奇。由于没有公路可以抵达,大家当即决定步行上山,实地查勘。在尖山村民小组周文兴老人的带领下,一行人头戴草帽,谈笑风生,沿着土路行走约10分钟,穿过一片楠竹林,很顺利到了山脚。周文兴老人瘦黑矫健,手拿镰刀,不时削砍路上的荆棘,完全看不出已是73岁高龄。

       现实远比想象更艰难。尽管调研组已经做好了冒热爬坡的心理准备,但行路之难仍出乎大家意料。由于山路崎岖,很久无人行走,早已被杂草荆棘掩盖,大家举步维艰。此山名为尖山,确实地势险要,多数地段弯多坡陡,左边是岩,右边是悬崖,加之枯草打滑,大家手足并用之下,仍不时有人滑倒;有的山路完全被茂密的斑竹林遮盖,即便砍去一部分,也只能猫着身勉强通过;太阳暴晒之下,地气蒸发,汗水很快湿透了衣背,蚊虫袭来,奇痒难忍……

       跋山涉林近一小时,在一处悬崖峭壁之处,终于看到了一个洞窟。周文兴老人说,这里就是尖山崖窟,此处有大小洞窟9个,都是人工开凿,所以又叫“九口洞”。清末民初,时局动乱,尖山崖窟位于新店龙井口,山高路陡,是远近有名的土匪窝。

       站在洞口,两米开外的下方就是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围杂草密集、灌木丛生,隐蔽性强。进入洞内,略有潮湿,很是阴凉。洞壁长8.3米,进深6.5米,有卧室和客厅,开天窗,卧室长4.5米,宽3米,门高1.65。大厅长5.3米,进深6.5米。

       在紧邻的另一个崖窟,用两轮条石砌筑了拱形门,上有一长方形天窗。洞内呈长方形分布,宽高约5米,进深约8米,洞底布满苔藓,显得空空荡荡的。石窟两侧各有10多个圆洞分布在石壁中和壁顶。据周文兴老人讲,这主要是用来搭建木楼所需的支撑。当初,洞中还有石桌、石灶、石床、石井、石缸等生活用具。

       张大千缘何被土匪绑票到尖山崖窟,又怎么当上师爷,最终平安逃离匪窝?各类史料不一,大多语焉不详。据调研组走访调研、查阅文史资料,综合考证分析,基本厘清了事件的时间节点、具体地点、主要人物和相关经过。

       民国五年(1916),张大千时年17岁,他和十弟张君绶在上清寺求精中学读书。当时四川等地战事频繁,在夹缝中生存的匪闹特别凶。

       民国五年5月27日,星期六,恰逢学校放暑假。兄弟俩是内江人,约上顺路的同学走路回家。早在出发前,张大千也担心遇上土匪,但考虑到都是学生,没钱可抢,心中担忧也就此打消。一行8人从重庆都邮街出发,晚上到达白市驿,有一个同学到家。

       民国五年5月28日早晨,剩余7人要了1块钱后,前行到丁家坳。

       民国五年5月29日,张大千等到达永川,又护送一名同学回家。这时还剩6人同行,年龄四大两小。大家商量之后,决定分成两组。张大千和樊天佑走在前头,带着姓杨的师弟;余下两个同学,带着张君绶紧随其后。

       民国五年5月30日,张大千和同学上路,打算离开永川。走到大足田坝子时,路边跳出3个拿土枪的土匪。后面,他们又遇到5股土匪。但是,土匪见他们没财物,也没扣留。张大千和同伴倍受折腾,在邮亭铺歇脚,露宿于教堂石砌的矮墙下。大家睡下不久,又被枪声惊醒,同伴们跟着人群四散逃命。慌乱中,张大千不慎摔倒在地,掉了队。他刚从地上爬起来,就被提枪的土匪逮住。

       民国五年5月31日天亮之后,张大千连同其他被捆的人一起,先被押到千斤塝,后被押到一个客栈。

       当时的土匪头子邱华裕,来自于永川新店龙井口一带。他让张大千给家里人写信,挑三千块大洋来赎人。没想看了张大千的信,邱华裕又改变了主意。原来,张大千在信中没称他们为土匪,而是将他们称为江湖好汉,况且张大千又写得一手好字。土匪头子准备留下张大千当师爷,专门写绑票信。张大千不愿伤天害理,立马拒绝了,他坚持要回家,想继续读书。邱华裕一时气急,破骂张大千是“狗坐轿子——不识抬举”,并以枪相威胁。无奈之下,张大千只好应下了“黑笔师爷”的营生。

       当天夜里睡觉,张大千被夹在两名土匪中间。土匪警告他不许逃跑,否则抓回来就枪毙,张大千彻夜难眠。天亮之后,土匪们又去打劫峰高铺。而张大千则坐着轿子,被两名背枪的土匪护送回永川新店龙井口土匪窝。

       张大千被安顿到龙井口尖山崖窟没几天,军队追剿土匪,要攻打龙井口。土匪得到消息撤走。为防张大千逃跑,土匪把他绑起来,白天允许走动,晚上不准出门。离开龙井口后,张大千被转归一个叫老康的土匪头手中。老康很赏识张大千的才气,对他很是关照。

       不久,张大千被迫跟随老康去抢劫一个大户人家,土匪们翻箱倒柜到处搜寻财宝,张大千站在一旁看热闹。有土匪警告他说,师爷你也得动手拿东西呀,否则要犯忌讳的,黑道上的人不能空手而回。张大千只好到书房去拿了一本《诗学涵英》,被另一个土匪看见,训斥道:怎么抢书?输字犯忌的!逼大千换别的。无奈,张大千又取了四幅《百忍图》。

       后来,这本《诗学涵英》就成了张大千在匪窟中的精神食粮,一有空闲,他便拿出研读吟诵。据《画坛巨匠——张大千》一书记载,张大千曾回忆,“我学做诗,也就是在匪窟里这段日子开始的。《诗学涵英》——抢的赃物,就是我自修摸索的启蒙书。”

       之后,老康的人马辗转转移驻地。老康暗地与官方接头,被指定到来苏接受招安改编。在来苏只停留了一天,老康的人马便接通知开往松溉。

       民国五年8月底,老康的队伍奉命又开回来苏。此时却发生意外,原来官府不放心这股已被招安改编的土匪部队,在来苏对其进行围剿,老康被打死,其部下几乎全军覆没。

       张大千死里逃生,却被当作俘虏,押送到来苏镇东的太平山寨子上关押。审问中,张大千一再辩白他是求精中学遭掳的学生,教堂牧师也出面作保,但对方不信,坚持待情况核实再作处理。期间,张大千由一个姓王的区长看管。

       民国五年9月10日,张大千家中得到消息,四哥张文修通过永川县长、来苏区前任区长的关系,将张大千救下。

       从5月30日遭绑架,到9月10日获释。张大千蒙难昌州,时间达一百天之久。这段经历,使他对金钱、生死、人情冷暖皆有了深刻的认识,厚道、慷慨、豪爽、善良的美德伴随了他一生。同时,机缘巧合之下,让张大千踏上昌州山水,结识三教九流,潜心研读诗画,这一段带神秘色彩的传奇经历令张大千终身难忘。

       几十年后,张大千在一首七绝题画诗中写道:“锦绣果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昌州海棠之美,特别让张大千难以忘怀。他专门画了一幅《海棠》,题诗曰:“我家香国为邻国,想到花时意像消。独恨少陵无逸兴,一生不解海棠娇。”在题诗里的第一句之后,张大千写了小字注解:“天下海棠无香,独有蜀昌州海棠有香,称海棠香国,为州名花,昌州与余故里内江接境。”

       乱世方出伟人,大师必有传奇。想想当年张大千在此落草为寇,备受折磨,饱尝艰辛,调研组一行顿生豪情,头戴草帽,手持荆杖,轻快下山而去。

 

【宋墓明洞民国寨 多少故事烟云中】

罗汉洞

五福寨

墓室顶部

男女墓室相连的拱形洞

 

白杨湾宋墓女墓室

 

白杨湾宋墓男墓室

 

       一个场镇,无论贫富和大小,必定有其独特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古迹犹如大浪淘沙,最终沉淀下来,构成了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坐标,使得这方水土的历史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依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

       ——白杨湾宋墓。在红庆村白杨湾村民小组梳房湾,一块大石坝低低隆起,延绵数百米。该墓就位于石坝的前端,与周边一住户仅几米之隔。墓葬坐南朝北,宽3.2米,进深3.4米,墓室顶高约2米,系利用山石凿刻而成。崖墓分为左右两个墓室,为夫妻合葬墓。两座墓室早已被盗,墓门为单层门楣,业已破坏。

       多年前,当地村民胡太荣挖土时已发现这一墓穴,当时以为是山洞。2014年8月,区文管所发掘文物时,墓室内只留有一个破碎的碗,一根锈迹斑斑的铁钎。

       盗墓者能偷窃陪葬物,却难以盗走崖刻的墓室。崖刻雕凿、藻井式的墓葬,又恰好是宋元墓葬区别于其它古墓的关键。沿着一条约2米长的甬道,小心翼翼地猫着腰,细细探究潮湿的墓室。两个墓室形制大体相同,后壁整体雕刻仿木结构建筑构件,包括屋面、斗拱、柱子、柱础、雀替、门帘等;左右壁均开龛,分别整体雕刻仿木结构建筑构件及团花图案,均已出现裂痕;墓顶为藻井式,而这恰好是宋墓的基本特征。

       区别墓主性别的地方,在于墓室后壁的精美图案。男墓室雕刻有一对男女手持坐椅,女墓室则雕刻有妇人掩门图案。

       两个墓室之间,有一小拱形洞相连。区文管所李玉彬说,永川已发掘出土宋代墓葬20余处,这座墓葬雕刻精美,仅次于板桥宋墓,在现有宋墓中可排名第二。

       之所以断代为南宋末期,除了藻井式穹隆、崖墓形制外,出土的碎碗经修复后也具有宋瓷的特征。白杨湾墓葬为研究宋末元初的丧葬习俗、建筑形制、雕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为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罗汉洞摩崖造像。罗汉洞摩崖造像位于罗汉场的东北面,在红石村大岩洞社公路旁的一天然石壁内。因洞内有罗汉塑像,又名罗汉洞。罗汉洞开龛造像,始刻于明代,现仅存左侧一龛,宽约1.8米,高约1.2米,距地面约5米,高浮雕3个佛像,风化严重已漫患不清。

       清代又在石壁新开3龛,分别为繁体字阴刻“罗汉洞”三个字,楷书,每龛宽约0.8米,高1米,三龛间距均约4米,距地面约11米,左距造像约15米。

       罗汉洞内冬暖夏凉,洞壁深处有两个石缸,泉水自石壁顶滴落而下,水质清冽,始终保持最高水位,但满而不溢。

       ——民国初年五福寨。在罗汉场附近,有一老寨子,始建于民国初年,因主人五世同堂而名五福寨。寨内建筑多已倒塌,杂草藤蔓生长其中,寨墙依山而建,正对阴山处的一侧,下有悬崖数十米。寨墙高立,只有一道寨门可以出入,关上寨门,寨内即自成天地,易守难攻。附近居民讲,当初寨内住户最多时有十五六家,有人口136人。

       如今,古寨尚存的仅有寨门和邻近的两间房屋。寨门为条石卷拱,拱下开门,拱上有悬山式屋檐,屋檐为抬梁式,门洞厚1.9米,门宽2.2米,高3米,木质大门,对开2扇,有石质方形门墩,门墩边长约0.25米,门后左右两侧各有2个圆形扛门洞。

       寨内正对大门有一石板路,参差的路面,绿色的苔藓,曾经见证了寨子的兴衰,至今仍在默默地守护着。

 

【微评录】

       霞今犹在,尖山崖窟忆大千——《永川区政协历史文化遗存探寻之红炉篇》,受到关注和好评:

       刘祥全(区政协主席):爬上红炉九口洞深度体验,得知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17岁时就来了咱永川,被困尖山崖窟上百天,还到过来苏和松溉,其不凡之经历告诉我们:如果要练就一个做大事、成大师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和厚道、善良的美德。

       高志强(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区委主委):永川区政协历史文化遗存探寻之红炉篇一文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文献扎实,脉络清晰,既有调研报告之严谨,又有文学游记之审美,更有哲理小品之深邃,此文足见笔者扎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实践视野,以及精到的思辨特色,是一篇集工作性、文学性和哲理性于一身的佳作!

       钟代华(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区委主委):探出了古昌州八景之一“龙洞朝霞”的真相,寻出了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永川遗迹,阴山在险峻秀美中,人文突兀高耸。区政协历史文化遗存探寻,持续新发现、大成果,不断制造“永川惊喜”,令人美不胜收、频添自豪。

       代永强(区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想起这句诗,总会心随事迁,浮想联翩。当下,区政协“历史文化遗存探寻”之旅,让我们穿越永川历史的天空,有惊喜,有诧异,有震撼,有自豪,有敬畏,有尊重……一路泥土芬芳,几多文化感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大自然赋予了永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一花一木,一山一水,让这份乡愁更具文化底蕴。在细细品味永川历史的同时,这何尝不是书写新的历史?

       邓正军(红炉镇党委书记):政协主席率队调研,探寻红炉历史文化遗存,爬山涉水,一路艰辛。调研组深度挖掘出龙洞朝霞、尖山崖窟、宋墓、罗汉洞、五福寨等文物古迹,让多年蒙尘的珍珠散发出夺人光彩。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故事,让大家记住了“乡愁”、留住了历史的根脉。区政协的文化引领,为红炉人民传承历史文化开启了新篇章,为红炉镇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后续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原始素材。

       刘 佳(区政协常委、团区委书记):龙洞虽存有美景,朝霞无踪叹光影。尖山崖洞故事多,政协调研令人敬。一路跋山涉水,沐风栉雨,彰显的正是我们政协的情怀,委员的担当!

       谭向阳(区统计局副局长):初来永川,听人说永川是文化沙漠,待上十年后,走遍所有镇街,发现此言不甚准确。永川的文化,我以前总结体现在“植物、动物、人物”三种类型,散布乡间的文化载体和人物却若群星灿烂。昌州古八景,留下的都是记忆,年轻一代早就不甚了了。如今,园区城区突飞猛进,又创造了新的文化,如机器人、外包,可是我们的文化底蕴在哪里?总让外人捉摸不定。我们城美了,人富了,可文化却淡了。没有文化的城市,来的人都想走。区政协发现挖掘永川文化历史文物人物,让文物遗迹焕发青春、述说历史,使永川的精气神更具神韵。诸多文化遗迹沧桑落寞,甚觉惋惜。抢救文物,刻不容缓!

       成家川(区政协常委、茶山竹海街道副调研员):保护文物,刻不容缓;祖宗遗产,中华瑰宝;政协先行,彰显远见;子孙后代,铭记于怀。向遍访镇街的祥全主席及调研组一行致敬!

       黄玉玲(区政协常委、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副局长):随着政协历史文化遗存调研的深入,古昌州八景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曾经的美景让人迷醉,消失的烟霞几多遗憾。期待更多的关注,呼唤更优质的保护!

       谭立杼(区政协委员、区文联秘书长):一次次执着的探寻,一篇篇精妙的美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跟随政协调研组的脚步,走遍永川山水,亲近故乡的历史、人文、遗存……

       陈新文(区政协办公室干部):这次历史文化遗存专题调研,我想就是一次为永川寻根之行,去探寻永川的起源、永川的历史传承、永川的文化根源。在这近两个多月调研过程中,让我这个外乡人对永川的历史有了个新的认识,在三教石龙山下、永荣朝阳观中、朱沱码头边、松溉老街上、红炉白杨湾宋墓前,除了惊叹,更多的是被这些文物所传达出的历史底蕴、人文印记、工匠精神所折服,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采访后记】

       探文寻物山野间,跋山涉水只等闲。如何看待历史,反映着当下对待过去的态度。唯有尊重历史、敬畏遗存,让后人循着曾经的沿革追溯过往,继而观照自身,把乡愁流淌在血液里,把记忆变成美好的回忆,方能汲取人文力量,增加历史厚重,从而不断创造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