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穿越历史看棠城 谷仓罐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4-03-13 22:08:53
谷仓罐,是我国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罐形陶器,又名堆塑罐、魂亭、魂瓶等,是从东汉时期的五联罐演化而来。

塔形谷仓罐1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塔形谷仓罐2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龙纹谷仓罐

       谷仓罐,是我国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罐形陶器,又名堆塑罐、魂亭、魂瓶等,是从东汉时期的五联罐演化而来。其整体外形如坛,或堆塑有人物、飞龙、鸟雀、走兽、亭阙和佛像等生动形象,或捏塑乳钉、弦纹、附加堆纹等简单纹样,亦或仅施单色釉料甚至素面无纹。谷仓罐从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其发展演变与使用规律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我国丧葬制度与习俗具有一定的价值。

       经有关学者考证,谷仓罐实际为陪葬所用的明(冥)器,用其陪葬是希望墓主人死后一样能仓满粮实,故又称衣禄罐、老人罐、寿罐。现在出土的一些谷仓罐还盛有稻谷等实物标本,这也充分证明了其功能主要为储谷随葬之用,而不是用来盛放骨灰。

       初期的谷仓罐体型硕大,多为陶制,模样以实物粮仓模型为主,有的谷仓罐上部堆塑有楼阁、人物、鸟兽等众多形象。从东晋开始,谷仓罐的风格发生转变,形体开始变得修长。到宋代,又大量出现形体更为修长轻盈的带盖青瓷谷仓罐,品种也增加了青瓷、白瓷和青白瓷。自北宋中后期至元代,有器身不断增高和堆塑纹饰趋向复杂的演变规律。元末至明代,又变成带有房屋顶盖的青白瓷小盖罐。

       四川、重庆地区的谷仓罐特色较为鲜明,其中以黑釉堆塑罐最具川渝地域特色。这类堆塑罐高度大约在20至30厘米左右,按其基本的造型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肩部堆钉罐,其罐身瘦长,肩部堆塑凸起的角钉或圆形乳钉,也有少数为兽首或龙头形。角钉的数量以三个最为常见,其次为四个或两个,两个角钉在肩部成对称分布,三个或四个角钉则在肩部成等距分布;第二类为塔形罐,整体形状如宝塔,罐身下大上小,一般从罐身下半部起,以四道凹槽将罐身分隔成凹凸起伏的五段,每道凸起上都堆塑三个角钉,自上而下排成三列,将整个罐身等分成三部分,有的在最上一层角钉的中间位置又分别加饰圆形乳钉;第三类为堆塑龙纹罐,有的堆塑单龙,有的堆塑双龙。除黑釉堆塑罐外,四川地区还流行另外一类青釉谷仓罐。此类谷仓罐的胎一般为砖红色,器表施青黄色釉,釉层很薄,釉的光泽很差。在造型上,有的整体呈重檐或单檐木构建筑,盖似塔刹或屋顶形;有的整体似筒形圆塔,罐身堆塑三道附加堆纹,盖如宝顶形,边缘有一圈附加堆纹;有的罐身作塔形,下部堆一道附加纹,然后竖排堆塑三列角钉纹,盖作塔刹形。

       永川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就收藏有十余件带有浓郁川渝特色的谷仓罐:

       龙纹谷仓罐:明代,陶制,面施褐色低温釉,器身堆塑单龙,四道凹槽将罐身分隔成凹凸起伏的五段,与罐身配套的还有镂孔碗形底座。

       塔形谷仓罐1:明代,陶制,通高34cm,塔刹形盖,面施青黄色釉,罐身被分隔为五道凸起,每道凸起上都堆塑有四个角钉。

       塔形谷仓罐2:明代,陶制,酱釉,圈足无釉,罐身下大上小似塔形,四道凹槽将罐身分为凹凸起伏的五段。

       廖茂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