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政要
镇街部门
医疗卫生
社会
领航
热点
教育学校
文化体育
图片

问问
专题
视频
新闻发布
渝西都市报
视界
旅游
直播
公示公告
手机报
今日永川
位置:首页  >  详情页
穿越历史看棠城
来源: 编辑:永川迁移 2014-02-14 10:04:35
陶俑,是我国古代埋葬死者时,为死者陪葬用的人形陶制冥器,最早出现于商代殷墟遗址,从春秋战国开始流行,盛行于汉唐时期,宋代开始使用骤减,直至清初绝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陶俑,是我国古代埋葬死者时,为死者陪葬用的人形陶制冥器,最早出现于商代殷墟遗址,从春秋战国开始流行,盛行于汉唐时期,宋代开始使用骤减,直至清初绝迹。其用途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界继续享受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大多真实地模拟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性,故陶俑是研究各代生活习俗、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陶俑的出现替代了人殉陪葬制度,是我国丧葬习俗的一个巨大进步。

       最早的陶俑见于安阳殷墟商代王室墓中与人殉一同发现的双手绑缚的奴隶俑。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社会进步导致了人殉时代的终结,代替人殉旧俗的随葬俑兴盛起来。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孟子》、《礼记》也首次出现了关于俑的明确记载。汉代是我国陶俑艺术大发展的时期,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其做工较之前代精致细腻,制作风格也发生了各种变化,模制大批量生产开始出现,西汉末期开始在陶俑上施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局动乱、社会凋零,陶俑的制作与使用也陷入了低谷。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重新繁荣,使得陶俑艺术又迎来一个新的高峰,色彩斑斓的三彩俑在七世纪末期也开始出现。到五代时期,镇墓压胜的神怪俑受到人们重视。宋代以后,葬俗转易,尤其是焚烧纸冥器在丧葬中的盛行,使得俑的使用逐步减少,到清初遂告绝迹。

       陶俑的制作大多以捏塑、模制和塑模结合为主。小型陶俑多采用手工捏塑,大型陶俑多采用塑模结合的方法,即先用泥塑成俑的粗胎,经二次复泥加以修饰和刻划细部,俑的头部、手脚借助于模制成粗胎,再进行细部的刻画,躯干部分则采用手塑。在头、手、躯干分别制作完成后,再组装套合为完整陶俑。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采用塑模结合的方法制成。

       陶俑如实反映了墓主人生活时代的社会情况,如陶俑的纹饰、衣服式样、发髻样式,甚至体态特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因此陶俑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从这期介绍的永川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的汉代陶俑身上我们可以窥见永川地区两汉时期的一些社会生活信息。

       汉直身拱手陶俑,国家三级文物,1985年出土于永川区原普安乡三星村。长13.3cm,宽9.2cm,高32cm,泥质灰陶捏塑,直身站立,头戴平冠,着斜襟长袍,双手合于胸前作揖状,整体保存较好。

       汉庖厨陶俑,国家三级文物,1985年出土于永川区原普安乡三星村。长17.3cm,宽13.6cm,高28cm,泥质灰陶捏塑,盘踞而坐,头戴冠,着斜襟长衫,左手挽袖,持一鱼状物品置于身前案板上,右臂已残缺。

       汉提罐陶俑,国家三级文物,1985年出土于永川区原普安乡三星村。长18.7cm,宽11cm,高33cm,泥质灰陶捏塑,立姿,头戴高冠,着斜襟长衫,束腰,挽袖,两手各提一罐置于腰间。其双足后部、双罐口残缺,颈部断裂。 廖茂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