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又一代的中等师范毕业生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刻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1999年中等师范学校停招。屈指算来,最后一届中师生毕业也20多年了。更多的中师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60年前曾经就读于永川师范、江津师范的刘自仁老人,视自己珍藏了60年的毕业留言纪念本为宝贝。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老先生,听他及其家人讲述了那些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也为曾经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中师,写下一份怀念之情。
旧中国曾经文盲遍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让中国人普遍接受学校教育,增长知识才干,国家大力发展中等师范学校,那时几乎每个县都有中师学校,培育出大量中等师范毕业生,他们撑起了中小学教育的一片天。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学扩招、中等师范停止招生,中等师范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20多年过去,一批又一批的中师生退出了历史舞台,中等师范学校渐行渐远,渐渐地只能留存在偶尔的记忆中。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青春不可磨灭记忆,那些为新中国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却永远铭记。
而今,一位60年前的中师毕业生,一位八旬老翁,一位曾在永川师范、江津师范学习过,从永川双石中学退休的老教师刘自仁,珍藏着一本60年前的“毕业留言纪念本”。
特殊时期的师范和师范生
刘自仁,1942年9月出生在永川双石镇丁家岩村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曾读过私塾,重视知识,在村里帮乡亲们写对联、香火等,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之一。刘自仁是家中老大。也是唯一男丁,成了父母的“命根子”“宝贝疙瘩”,对他寄予厚望,他也不负厚望,在新中国成立后顺利读完小学、初中,于1960年考入永川师范(校址在永川北山)。
1960年正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生活紧张,吃不饱,班上好多同学都弃学了。刘自仁也跟父亲说不想读了,父亲严厉地批评他说,“只要还有一个同学在读,你都必须继续读下去。”于是他坚持了下来。
1962年,永川师范并入江津师范,校址在白沙镇,当时江津白沙有3个班,永川去了2个班,共5个班,刘自仁班上34名同学(11男23女),这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刘自仁在家是父母的宠儿,读中师时也不会洗衣。因其个头小、年龄相对也小,成了同学们口中的“小兄弟”。读中师时,班上“十大姐”(10名女生学姐)都帮他洗过衣被。
他一直是班上文艺积极分子、文学青年、笔杆子,同学喊他“刘诗人”,正好与名字谐音,凡写稿子、办板报大多是他的事。有时他不想干,“十大姐”就会说“不干的话就不帮你洗衣服了”。而“十大姐”也对他这个学弟服务周到,衣服帮洗帮晾还叠好送到他手上。那时劳动课还要挑水、种菜、喂猪等,劳动委员罗中定就总安排他做割猪草的轻松活儿……
“读中师时,最大的收获是同学间的友谊。”刘自仁说,那时同学之间非常团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使他受益终身。
铭刻着历史印记的留言册
临近中师毕业,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有同学送给他一个硬面抄,上面印有“文艺之家”四个字,他将这个本子作为留言本。前面请校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留言,然后在同学间传递,互赠留言成为当年的一道特殊风景。
“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加强文化业务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当年的江津师范学校书记、校长何振声的留言;
“像雷锋同志那样: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对待敌人像寒冬一样冷酷无情。”这是班主任刘崇雅留言;
“教人先教己,育幼如育苗。自仁同学共勉。”这是教育学老师蒙时琼给他的留言;
“如何把自己的历史写得通红,是决定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兄有永远力争上游的心,才会成为真正又红又专的有益于人民的人。书于自仁同学共勉。”同学班长陈华敏给他留言;
…………
一直以来,那本毕业留言册都伴随着他。翻开毕业留言本,那些难忘的往事一幕幕又涌上心头,老师、同学之间还互赠黑白标准照,贴在留言旁边。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照相没有塑封技术,也没有相册保存照片,致使有些照片都有些模糊了,但留下的那些表演照、毕业照,一张一张,贴满了留言本,仍然依稀可辨。当年同学留言没有用完的部分,他曾用于名言摘抄、时事政治、会议记录、活动记录、创作诗歌等,五花八门,甚至当年的入团申请书也记录其中。这一个留言本,就是一个历史的“万花筒”。
30余年“干一样爱一样”
1963年,刘自仁中师毕业,先后在原璧山县大路乡天堂村小学、大沟小学教书。这是两所又穷又偏的村小。那时,他是村中第一个正规师范校毕业的科班老师,他精心教育学生,把老师的爱传递给所有的学生。
随后刘自仁在大路乡结婚成家,妻子是当地人,勤俭贤惠,操持家务。1967年、1970年两个儿子先后出生。1972年,刘自仁离开璧山,回到永川永荣镇永兴小学任教。1975年9月,他因照顾家庭调回双石小学,后来分设为双石镇中学,直到退休(现在合并到了重庆市永川双石中学校)。
教学中,刘自仁老师“教一科、爱一科”。从之前的小学全科,到后来中学教语文、地理,他不仅刀刻木板、剪制地理教具,还跑到南充等地取经,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而有趣。至今,他还保留着木板、纸板自制的季节变化气压带(风带)移动演示仪、世界时区时刻对应器、经纬度与时差、历法图解仪等,让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易学易懂。
刘自仁关心爱护学生,重视育人。他从不打骂,即使学生犯错,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善用社会教育资源,邀请学生家长、部队官兵到校作报告,让学生增长见识。他说,人不一定非争第一,但力争上游的精神却不能少。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做一样爱一样,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刘自仁说,这是数十年来他工作坚持的原则,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原则,感染和教育孩子和学生们。
大儿刘江涛说,父亲有个好习惯,走到哪写到哪,将国家统一、民族兴旺、积极向上等正能量以文字记录在那本纪念册上。
初心不改此情不渝
1995年,刘自仁退休。退休后,他依然时刻关心关注教育事业,研究教育工作。一方面,他坚持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写下一些长短句、打油诗等。另一方面,他潜心研究地理学科教育。2007年第二期《地理教育》杂志,就刊发了他认真梳理的“长江、黄河概况比较”资料整理形成的表格图示。现在,他还在坚持写回忆录,每天写日记。“这些都是他乐于干的事情,我相信他能坚持下去。”大儿子刘江涛说。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后都选择了报读中师,奔赴教育事业。大儿媳西南大学毕业后在同一所学校当教师,孙女研究生毕业后也选择了教育行业。一家三代8口人,就有5名教师。
刘江涛说,“这两个教具是我父亲纯手工制作的世界时区对应表,父亲作为一名老教师,1963年师范毕业后走上教育岗位。60年来,他不忘初心,时刻保持着对母校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正能量也传承了下来,我们一家人都在教育的第一线。走上这条路与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拿起父亲制作的教具,刘江涛很是感慨。
记者看到,这些教具新颖别致、造型独特,有鱼、兔等形状,知识则蕴含其中,手写、剪报、刀刻、缝线全是手工制作,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爱上地理,易学易懂。甚至教具还是可以活动的,形象又生动。
采访后记:
中师,全称为“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专业学校。实际上,后来很多中师毕业生经过进修提高成为了初中甚至高中教师。
1902年,清末甲午科状元、我国著名政治活动家、实业家、教育家张骞在江苏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私办和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解决中小学师资短缺问题,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秀学生入读中等师范学校,学习三年后,以国家干部的身份分配到各地中小学教学一线(当时还有高小毕业就进师范的,称为初师)。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招生,1970年代后期高考恢复后,中师招生也恢复,初时与其他中专学校同序,都称为中专;后来,单列,只有应届毕业生才能参考。当时,为了跳出“农门”,许多优秀农村初中毕业生都报考了师范,使中师学校实际上聚集了许多源自于农村的优秀学子。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改革开放至最后一届毕业,全国共有400多万中师毕业生,这些中师生,毕业后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坚守在偏僻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网上有人说,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一代中师生,撑起中小学教育的大半个天空!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一代代中师生,一腔腔青春热血,散入了时间长河,改变了中国的教育面貌,浓墨重彩地铭刻在中国教育史上。
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