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人才聚集 加速区域联动
加强技术下沉永川区人民医院助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3月31日下午3时30分许,永川医联体远程会诊中心、永川区远程影像会诊中心副主任周世东正在为大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患者做肩关节外伤远程诊疗。他说,这样的远程诊疗每天都在180例以上,多则200例,主要在胸部诊疗、急腹症、创伤外科领域,帮助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民营医院解决医疗技术短板,促进医联体建设。
此举只是永川区人民医院加强医疗技术下沉,把优质医疗资源、技术带到百姓身边,解决基层群众就医难、看病难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永川区人民医院紧紧围绕永川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落实永川区委“一号工程”,以争创“三甲”医院为目标,不断加快人才聚集、加速区域联动、加强技术下沉,助推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加快人才聚集促发展
永川区人民医院在人才聚集上加快引育培养,要求全体医师不断增强“政治力、学习力、表达力、执行力”,以“四力”促“四有”,让青年医师成为“有理想、有情怀、有技术、有文化”的优秀人才,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和“三甲”创建注入活力、贡献力量,全院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夯实了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
该院坚持引进高端、促进中端,根据学科需求,对紧缺人才加强对接,对基础人才以赛马比拼的方式促进成长。开展青年人才讲坛,搭建平台,让青年人才得以锻炼成长,崭露头角。重用一批“四力”“四有”医护人员,让他们走上科室领导岗位锻炼成长。在人才引进上,将目光投向川滇黔渝知名高校和全市大医院,给岗位、给平台、给环境、给待遇吸引人才。
该院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厚植人才成长良好生态,着眼未来发展,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全方位提升人才队伍质量。着力破解招得不够、引得不强、结构失衡、人才断层等问题,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壁垒,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推动人才改革上,只讲站位不讲站队,只讲能力不讲资历,只讲脑袋不讲口袋,让一大批年富力强,有干劲有拼劲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形成老中青人才梯队,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该院有副高职称以上医护人员100余人,占比从原来的不到7%增至10%,有重庆市名中医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重庆市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重庆市“头雁”人才2名,博士4人,医学硕士32人。
加快区域联动促合作
3月10日,重庆市重症医学联盟“重症基层行”学术活动在永川区人民医院成功举办;3月11日,首届两江脊柱微创学术大会在永川区人民医院举行;3月22日,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专家组到永川区人民医院交流指导……
今年以来,永川区人民医院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医疗区域联动发展,促进川渝两地医疗技术强强联合,加强与重庆市肿瘤医院、市人民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对接,推进川渝医疗融合发展。该院与泸州方面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建设泸永江血透中心,机制更加完善、技术日益提升,每年服务泸永江基层血透患者2000余人,让泸永江患者少跑路,实现家门口就医。
该院采取“2+1+X”发展战略,与北京301军队医院、新加坡肿瘤医院实施战略合作,借力北京和新加坡人才资源优势,推动永川23个镇街基层医疗机构和永川民营医院技术合作,不断优化技术力量、挖掘发展潜力。推动中新肿瘤医院与泸州福星医院合作,成立泸永江肿瘤医疗合作联盟,加强川渝医疗技术交流,聘请全国医学领军人才到院指导、开设讲座、举办论坛。在首届两江脊柱微创学术大会上,邀请重庆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教授周跃现场讲课、临床指导,促进脊柱微创学术交流。
加强技术下沉显担当
永川区人民医院不断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把优质医疗技术、设备、人才带到百姓身边,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路途远等难题,彰显医者仁心和为民情怀。
去年,该院成立创伤联盟,这也是重庆市卫健委授予的第一个区县创伤联盟,并经永川区卫健委授权,将23个镇街医疗机构纳入创伤联盟成员,实现远程快检、快查、快出结果,促进远程快速诊疗。
永川区人民医院还把23个镇街医疗机构、全区民营医疗机构接入放射中心,开展技术指导和远程诊疗服务,提供技术输出。同时接入的还有该院心电中心,开展远程诊疗,最快的3分钟内便能作出诊疗判断,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心胸内科方面的技术短板,把好技术辐射到基层群众身边,让百姓看病更快捷。
该院不断加强医联体建设,推动医疗资源和技术下沉。去年,该院肾病泌尿科青年专家型人才李杰,率专家团队深入朱沱镇建起了血液透析专家工作站,让朱沱周边的泸永江肾病患者得到医疗服务实惠,推动了泸永江医疗一体化发展。
渝西都市报记者 肖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