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
1983年原永川地区所辖的10所中专学校留在永川
1990年鼓励兴办民办职业院校,职业院校达14所
2003年职业院校达26所,在校学生4.3万
2006年职业院校达32所,在校学生达8.3万人
2016年职业院校整合为15所,在校学生12万人
2017年永川区委、区政府出台实施“职教24条”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永川建设西部职教基地”
2022年新增学生1.3万人,在校学生17.6万人
在永大中专院校2022年基本情况
发展现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永川建设西部职教基地,基地现有大中专院校17所,在校学生17.6万人,教职工10336人,共开设44个大类264个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4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6%以上,其中在成渝地区就业的占61.36%。
专业建设
围绕产业办专业,近五年新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与成渝地区主导产业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85个
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31个
精品课程23门
重庆市级重点专业92个
精品课程121门
人才团队
职教院校现有专任教师7076人
正高级职称人员443人
博士学位教师576人
硕士学位校师3432人
重庆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52人
建成新材料研究、国际靶向药物研究等各类人才团队186个
服务管理
2018年,永川国家高新区正式获批成立,永川区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将职业院校服务工作交由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负责。2021年,经市委编委批复同意,在永川高新区管委会加挂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牌子。
提质扩容
实施提质工程
重庆文理学院成功获批3个硕士点、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成功转设;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入围市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入围市级“双高计划”培育单位;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进入市级“双优”中职学校序列。
实施扩容工程
西凯教育集团联台华为投资建设的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一年建成投用;
签约引进重庆华绣中等专业学校;
签约引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永川校区;
重庆市永川职教中心新校区和重庆市渝西卫生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
雅迪科技集团投资的重庆现代制造职业学院已开工建设;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新校区项目正式启动;
重庆市永川民进学校新校区项目签约。
政策保障
永川区出台“职教24条”“共享优质师资管理办法”等政策,全力构建“师资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设施共用”的职教生态,自2017年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供应3025亩土地用于支持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等8所大中专院校扩建校区,在校学生人数新增5.5万人,达到17.6万人历史最高值。
产城职创
着力以职促创
粘紧“产”“教”两张皮,近年来对接长城汽车、西门子、科大讯飞等企业96家,共建长安汽车工匠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等二级产业学院27个,开设专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175个,学生6800余人。牵头成立全国首个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联盟,政校企共建实训基地1300余个。
着力以职兴城
坚持以职教发展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带动人口集聚,通过职业院校新增用地,带动城区拓展近10平方公里,职教学生增加约5.5万人,在校学生达17.6万人,城区职教关联人口占比超过25%,推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3.3个百分点,助力永川区从2018年起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
着力以职助创
打造“永创汇”双创品牌,依托院校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创业孵化基地3个;近年来获2022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国际赛银奖、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全国第一名、首届全国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第一名、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奖项161个。2020年永川区双创工作获国务院表彰。
发展规划
发展理念
产教融合城校互动提质扩容创新发展
发展定位
成就“工程师之城”,成渝地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区、西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全国“产城职创"融合发展示范区
空间布局
“大分敢+小集中”布局
实现路径
实施“领航”行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实施“培优”行动,提升综合办学实力
实施“贯通”行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融合”行动,实现产教协同发展
实施“开放”行动,增强示范引领能力
实施“赋能”行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匠师”行动,提档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共生”行动,产城校景一体建设